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夜长最短的一天 B.日出最晚的一天 C.气温最高的月份 D.寒潮活动最频繁的季节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影子的变化来看,一年中大多数时候影子朝北,而且影子较短,,有一小段时间影子朝南,那只能是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了,并且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影子为零,所以C.D.选项不符合,A选项也不合适,只有B选项最符合题意。故选“B.2 5N”。
【小题2】当该地正午影长率为a值时,当地正值夏至日节气,我国全国各地达到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我国路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夏至季节气温还达不到最大值,故C选项错误;夏季没有寒潮,故D选项错误。故选“A.夜长最短的一天”。
考点:正午日影与纬度位置、季节的关系。
点评:本题属于一道基础型题目,学生只要认真读图,细心分析就不难做出真确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回答1~3题。
1、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3、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某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4,回答问题。
【小题1】该地的经纬度是
A.32.5°N,120°E
B.9.5°N ,120°W
C.79.5°S,120°W
D.79.5°S,120°E
【小题2】图中X的数值为
A.13°
B.14°
C.15°
D.16°
【小题3】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综合分析。
【小题1】根据当地太阳高度最高为世界时的20时,计算当地为120°W;根据当地24小时太阳高度大于0,说明该地出现极昼,判断位于南极圈以南地区,故选C项。
【小题2】X为当地子夜的太阳高度。根据当地的纬度为79.5°S,子夜距离太阳直射点23.5°S的纬度差为77°,故子夜太阳高度为13°。
【小题3】该地正午时(即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位于正北方的天空,0时(即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位于正南方的天空,从0时到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太阳位于东方的天空,正午以后则太阳位于西方的天空,根据以上分析,故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西南天空。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一条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此河的位置、流向与下列图示相吻合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注意结合图示应面对河流流向来看判断其偏向;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选项中①图河流上游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则水流都向南岸冲刷,则北岸泥沙淤积,其下游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则水流都向北岸冲刷,南岸泥沙淤积。②图河流上下游均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则河流上游、下游水流都向北岸冲刷,南岸泥沙淤积,不符合题意;同理可判断③④图。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分布的关系和地转偏向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掌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和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注意结合图示的河流流向画图分析更直观。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该表中所列是12月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1分)
地点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白昼时间 | 5小时30分 | 9小时09分 | 12小时 | 13小时56分 |
参考答案:(1)丙丁乙甲;丁 (2)C (3)③
(4)南;南;昼短夜长且昼变短夜变长。
本题解析:(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差越大;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昼长夜短,故判断只有丁地昼长夜短。(2)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极地区出现极昼,而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根据图示A图,北半球昼长夜短,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错误;B、D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C图北半球昼短夜长,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选C项。(3)根据公转轨道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判断①②之间的位置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夏至日,③④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的冬至日,故判断12月5日位于秋分日—冬至日之间为③位置。(4)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昼夜长短状况看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变化看直射点的移动,故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晨昏线图的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的综合分析。
点评: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一般特征;晨昏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判断的基本规律和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来判断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等,注意利用基本规律来分析问题,形成常规解题思维。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大气的热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