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9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为 循环,在该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 岩可转化为②处的 岩。(3分)
(2)若M山具有足够的高度,则从N到M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规律。(2分)
(3)假设该地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b处洋流按性质划分属 ,对沿岸的气候起到 的作用。(2分)
(4)假设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夏季通过 风(风向)输送到陆地水汽最多,这是因为该地属于 气候,其成因是 。(3分)
参考答案:
(1)海陆间水循环 岩浆岩(玄武岩或喷出岩) 沉积岩(3分)
(2)垂直地域分异(2分)
(3)暖流 增温、增湿(2分)
(4)东南季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分)
本题解析:
(1)读图可以看到,图示水循环实现了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所以是海陆间水循环。①处位于火山口,图片中可以看到岩浆涌出的状态,所以①处是岩浆岩(玄武岩或喷出岩)。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岩浆岩被外力侵蚀、搬运到②处,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压紧形成沉积岩。
(2)从M到N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温度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所以气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气候不同,自然带也不同,这种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改变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又叫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在大陆东岸是暖流,暖流温度比所流经海区高,携带的水汽多,对沿岸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西北季风。
考点:中国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水循环,洋流,气候。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下列现象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
B.三峡谷地
C.青藏高原
D.喜马拉雅山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三峡谷地是因为流水侵蚀形成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确定向斜的最可靠的依据是( )
A.岩层向上拱起
B.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C.在地形上为山峰和山岭
D.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