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中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分析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C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地区?等常规能源丰富,该地区正在实施的能源输出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处是我国的?平原,生态破坏问题是?被过渡开发利用。
参考答案:
(1)水土流失?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2)酸雨?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向大气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或水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
(3)天然气?西气东输?
(4)三江?湿地
本题解析:
(1)图中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主要原因有: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2)图示C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其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形成的人为原因是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向大气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3)图中A地区为塔里木盆地,其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该地区正在实施的能源输出工程是西气东输。
(4)D处是我国的三江平原,生态破坏问题是湿地被过渡开发利用。
点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原因主要是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往往产生生态破坏;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往往产生环境污染。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根据2008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示意图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左图)和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右图)
?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②③⑤地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年。
(2)简要说明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的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建设占用耕地(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用地增加);2003
(2)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季风区,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减少灾毁耕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提倡农村住房公寓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①使用再生纸?②垃圾分类回收?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可持续发展主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故结合选项中的各项内容,都是节约资源的表现,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若一艘游轮于2008年2月5日上午8时(当地时间)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回答1~3题。
1.到达当地区时为2.在B国起初顺洋流出航途中所见沿岸自然带依次是3.游轮在航行途中所见现象,可信的是
A.3月5日13时
B.3月6日5时
C.3月5日5时
D.3月6日13时
E.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F.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G.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H.亚热带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I.途经秘鲁沿岸时,海面可见许多捕鱼的轮船
G.横渡太平洋时,经常遇见成片美丽的珊瑚岛
横渡大西洋时,游轮桅杆影子朝向北方
横渡大西洋时,遭遇飓风天气
参考答案:1. C
2. C
3. C
本题解析:1.若一艘游轮于2008年2月5日上午8时(当地时间)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A位于0时区,B位于西八区,当游轮起航时,A的时间为2008年2月5日16时,航行了28天13小时,到达当地区时为3月5日5时。
2.在B国起初顺洋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出航途中,所见沿岸自然带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3.游轮在航行途中所见现象,可信的是横渡大西洋时,游轮桅杆影子朝向北方,因为太阳直射点位于船的南方;沿途不经过南太平洋和秘鲁沿岸;横渡大西洋时,因为是春天,无法遭遇飓风天气,飓风天气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与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所反映状况吻合的是
①冬季雾霾天气增多?②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
③绿地面积扩大?④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2.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3.下列做法,能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的是a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
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④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E.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F.环境破坏程度加大
G.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H.城市人口数量剧增
I.①②③
G.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参考答案:1. B
2. D
3.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北京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北京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相关指数的压力增大。结合四个选项,①项说明生态环境恶化,④项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这两项会增加生态环境和资源赋存所承受的压力,而②项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可以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③项绿地面积增加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两项均会降低相关指数所承受的压力。
2.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剧增而导致的。其它三项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口的迅速增加密不可分。
3.①②③三项的做法可以降低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些都可以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而④项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片面大力发展工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