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试卷《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2019-06-28 14:23:55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图中,正确表示12月22日昼夜分布状况的是(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表示夜半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
 由此可判断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且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所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到极点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则相反;再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据此可判断A项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为南极(即南半球),且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应为6月22日的现象,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B项自转方向顺时针为南极(南半球),且南极圈到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与12月22日现象相符,所以B项正确;C图自转方向逆时针为北极(北半球),且北极圈到北极点为极昼,应为6月22日的现象,所以C项错误;D图自转方向逆时针为北极(北半球),且昼夜评分,应为春秋分(即3月21日或9月23日),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时间为8日19时,在该图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的判读。当地时间为19时,判断为昏线,则B、D符合;而当地19时日落说明该地昼长夜短,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则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越往北昼越长,故B图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2013年1月至2月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 A.①处地震时太阳直射点南移 B.②处震级最高,震源最深 C.③处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 D.④处地震时可能引发海啸
| 小题2:地震发生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 A.确定震中精确位置 B.测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C.评估地震灾害损失 D.监测人员的伤亡情况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地区发生地震时间是1-2月,发生在12月22之后,3月21日之前,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故答案A错误,图中震级最高的是②地区,7.8级,震源最深的是③地区130千米,故答案B错误,③处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属于碰撞边界,属于挤压消亡地带,,故答案C错误,④处位于海洋,地震时容易引起海啸,故答案选D。 小题2: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分析从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信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提供决策信息。所以地震发生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分析遥感提供的震后数据,评估地震灾害损失,故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示意图,判断小题。
 小题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
小题2:如果阴影部分为5月1日,非阴影部分为5月2日,则甲地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晨昏线过极点判断为二分日,结合自转方向(逆时针),则判断甲西侧30°的经线的时间为6时,故甲所在的时间为9时。
小题2:阴影部分表示5月1日,说明00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即5月2日0时。由此就可得到甲地时间为5月2日3时。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晨昏线图的解读和时间计算。
【思维拓展】
1.日期确定:从0时经线向东至日界线(即180度经线)为今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至日界线(即180度经线)为昨天的范围
2.日照图上的主要时间点:赤道上与晨(昏)线相交的经线是6(18)点,将昼(夜)半球等分的经线为12(0或24)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五一”国际劳动节,淮安区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且白昼还在变长
B.昼长夜短,但白昼还在变短
C.昼短夜长且白昼还在变短
D.昼短夜长,但白昼还在变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昼夜长短的状况和变化,可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分布。5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故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长逐渐变长。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的一般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