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知识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4:49:05
【 大 中 小】
|
1、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图10为“土耳其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图 11为“安卡拉和贝鲁特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图”。
 (1)描述土耳其的地形特征。(4分) (2)比较安卡拉和贝鲁特的气候差异,并分析气温出现差异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多高原和山地(2分),地表起伏大(2分)。 小题2:气温:安卡拉冬夏气温均低于贝鲁特(2分)气温年较差大(2分) 降水:贝鲁特年降水量大(2分),季节差异大(2分) 原因:安卡拉纬度较高,距海远,气温低(2分);贝鲁特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大,气温高(2分)。
本题解析: 试卷分析: 小题1:地形特征主要描述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 小题2:气候差异主要从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差异分析,其成因主要从影响气温和降水量的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冬季风等因素,并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的海陆位置、经纬度和气温、降水量等信息,判断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注意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中的四地代表拉萨、昆明、重庆和贵阳,读图完成18~19题。
 小题1:③地夏季气温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最低 B.位于谷地 C.太阳高度角大 D.距海洋近
| 小题2:④地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森林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D.较低纬度和较高海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3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山西省的地形特征。(5分) (2)简述汾河谷地的成因,说明该谷地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8分) 清朝初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耐旱高产农作物在山西推广,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至清中期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山西农民被迫外迁。 (3)结合材料,完成该地区人地关系示意图。(10分)
 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国70%以上的外运煤都来自山西。 (4)简述山西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条件,指出山西能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方式。(7分) 山西晋城和河南焦作合作打造“山水云台、经典相府”旅游线路,并提高沿线公路等级。 (5)指出打造此条旅游线路对两地旅游发展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5分) 高原、山地为主,(1分)东西部为南北走向的山脉,(1分)中部为狭长谷地;(1分)地势起伏大;(1分)黄土地貌广布(或沟壑纵横)。(1分) (2)(8分) 地层断裂下沉(或地质构造形成地堑),(2分)河流堆积形成汾河谷地。(2分) (比周围山地)热量条件好,利于作物生长;(1分)河流经过,有灌溉水源;(1分)土层深厚、肥沃;(1分)地势平坦,便于耕作(1分)。 (3)(10分) ①—地势起伏大?②—降水集中、强度大(①②可互换,各1分) ③—水土流失?④—耕地减少(或土地退化) ⑤—人口增长?⑥—过度开垦(③④⑤⑥各2分) (4)(7分) 能源基地主要条件:煤炭资源丰富,(1分)铁路、公路交通便利,(1分)靠近东部消费市场。(1分) 能源输出方式:公路、铁路和海运输煤;(2分)高压输电线路输电。(2分) (5)(6分) 提高了旅游资源的集群性、优化了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2分)促进了交通和服务设施的改善;(2分)扩大了客源市场。(2分)
本题解析: (1)描述地形特征主要从以下方面: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根据特殊的等高线判断地形: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反映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据以上知识并结合题图,可知当地以高原、山地为主。沿着汾河为一谷地,东部有太行山脉。该区域属于黄土高原,故有黄土地貌广布(或沟壑纵横)。 (2)分析地形的成因需要从内、外力角度分析。一般而言,内力作用塑造了地形的基本骨架,而外力作用加以“修饰”。汾河谷地是断层谷,类似的还有渭河谷地、宁夏平原地区。中间有汾河流过,说明有流水作用。 (3)试题资料提到“至清中期人地矛盾尖锐”,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根据框图完成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分析。再往前推,本区域人地矛盾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那么,至此本题转变为“据材料分析当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4)能源基地建设区位条件需要从资源禀赋、交通、市场等角度分析,结合试题中图例信息可以作答。山西能源输出的方式分为输煤和输电两种。输出煤炭可以通过公路、铁路和海运,见下面教材插图选摘:
 (5)旅游开发的分析模式:旅游资源(价值、集群状况、地域组合)、交通、市场、基础设施。山西晋城是人文旅游资源景观,而河南焦作为自然旅游资源。两者结合地域组合好,再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交通条件的改善。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面甲、乙两国图,回答问题。
 (1)乙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试简述图中M、N两河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而造成的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3)M河流域的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____,试分析种植该作物有利的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 (1)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大多数河流自东(东南)向西(西北)流 (2)M河(锡系河)以冰雪融水为主,N河(塞纳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水文特征:M河,水量小,一年中有春汛和夏汛;N河,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无明显汛期 (3)棉花 ①光照丰富(光热充足);②灌溉便利(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昼夜温差大;⑤土壤肥沃;⑥棉花收获期降水少。
本题解析: (1)乙是法国,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判断地形地势。 (2)M河(锡系河)位于中亚,河(塞纳河)位于西欧。二河水文特征从流量,流水,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3)M河(锡系河)位于中亚,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其自然条件从地形,水源,光照,热量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左下图是俄罗斯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右下图是中俄石油运输管道线路示意图。
 小题1:据图说明贝加尔湖的成因。 小题2:中俄石油运输管道原计划为①线,几经变动最后确定为②线。与②线相比,①线对贝加尔湖区的生态环境有那些潜在的威胁? 小题3: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A地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但是60多年来,湿地的面积锐减四分之三。你认为湿地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保护的措施是什么? 小题4:图是A地所在省四种主要农产品近十年来的变化趋势图。据图描述A地所在省的四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十年来的变化特点。根据该省自然条件分析在某些年份农产品减产的原因。
 小题5:2003年,大庆原油产量在高产稳产27年后,首次调减到5000万吨以下,降至4840万吨。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的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作为一个经济结构单一的城市,大庆的石油产业在大庆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 小题1: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体下降形成构造湖盆,积水成湖。 小题2:①线距离贝加尔湖近,在施工过程中易造成生态破坏;①线穿过贝加尔湖南侧的支流,一旦石油泄漏会造成湖区污染。 小题3:排干沼泽开垦湿地。制定生态保护计划,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停止开发荒地,有计划地退更换湿地、还林还草。 小题4:水稻和玉米产量增长较快,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较小。纬度较高,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率大,某些年份干旱或洪涝导致农业减产。 小题5: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石化工业升级,延长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观光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进口加工俄罗斯石油。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分析:贝加尔湖是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体下降形成构造湖盆,积水成湖。 小题2:①线对贝加尔湖区的生态环境潜在的威胁有①线距离贝加尔湖近,在施工过程中易造成生态破坏;①线穿过贝加尔湖南侧的支流,一旦石油泄漏会造成湖区污染。 小题3:湿地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排干沼泽开垦湿地。保护措施是:制定生态保护计划,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停止开发荒地,有计划地退更换湿地、还林还草。 小题4:四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十年来的变化特点:水稻和玉米产量增长较快,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较小。某些年份农产品减产的原因:纬度较高,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率大,某些年份干旱或洪涝导致农业减产。 小题5: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石化工业升级,延长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观光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进口加工俄罗斯石油。 点评:本题文字叙述较多,需要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平时的答题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