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5:30:36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该图是北半球某河流的横剖面图,根据河床形态判断该河流的流向是
 A.自南向北流 B.自北向南流 C.自东向西流 D.自西向东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的更替 B.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向 C.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D.地球的赤道半径略长于极半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地球公转而产生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昼夜的更替、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向是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是一个旋转体,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所以地球的赤道半径略长于极半径。 点评:本题属基础知识题目,难度较小。学生熟练应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产生时差、水平物体运动地转偏向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某种地理现象在全球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赤潮 C.台风 D.石油泄漏
小题2: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 A.⑤比②的夜长变化幅度大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D.自转线速度①地大于④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地理现象主要发生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及其沿海地带,判断为台风,C正确;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A错;赤潮主要在中低纬的河口位置多发,B错;石油泄漏主要在靠近大陆的沿海航线附近,D错。选C正确。 小题2: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⑤比②的纬度高,夜长变化大,A正确;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纬度越高,日出时间越早,③在南半球,①在北半球,且③比①更靠近东,③的日出时间要早,B错;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小,C错;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④纬度低线速度比①大。选A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中Q为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 PQ为经线,MQ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 小题2: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A.67?S,110?E B.66?N,110?E C.66?S,130?E D.67?N,130?E
|
小题3:若在M地垂直立竿,图中节气为M所在半球的节气,则图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丁
B.乙、丙
C.丙丁
D.甲、乙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Q点为南极点,表明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若AM为昏线,说明北极附近为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夏季。根据当地的物候现象容易判断正确答案为C。
小题2:日影最短的时刻为当地12时,结合北京时间是12时40分,可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E。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球面最短距离111千米对应的弧度为10,可计算出MN的纬度差为230,Q点为南极点,M的纬度为67?S。
小题3:图中MQ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所以MQ为12时,太阳位于正北方,日影朝向正南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北回归线某地要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下列热水器安置方式最合理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应与太阳高度角互余。北回归线春秋分太阳高度为66°34′,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23°26′;夏至日为0°,冬至日为43°08′。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