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C.“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谷底沉积物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沉积岩Ⅱ的岩石是弯曲变形的,发生过褶皱运动;在沉积岩Ⅱ表面褶皱变得平坦,发生过外力侵蚀作用;沉积岩Ⅱ之又有沉积岩I覆盖,发生过沉积作用;又有火山喷发形成的流纹岩贯穿其中。选B正确。
【小题2】“天眼石”指图示中的流纹岩,是火山喷发形成,是岩浆岩;“黑白妖石” 是由于岩浆高温使原选地表的岩石被裹其中形成的,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谷底沉积物裹挟其中冷却形成的。选C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A、B、C、D四处在地质构造上的名称分别是
A??B??C??D?。
(2)C处在地形上属于?,形成的原因是?。
D处在地形上属于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寻找油气资源应的?处,寻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处。
参考答案:(10分,每空1分)
(1)地垒?地堑?向斜?背斜?
(2)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3)D? C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断裂的相对两侧上升的为地垒,相对两侧下降的的为地堑。所以A为地垒、B为地堑、C为向斜、D为背斜。
(2)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质构造分为: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皱褶形成的地形一般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倒置的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C处在地形上属山岭,形成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D处在地形上属于谷地,形成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3)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的影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储存地下水。所以在图中寻找油气资源应的D处,寻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C处。
点评:地质构造分为: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皱褶形成的地形一般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倒置的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上升岩块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1.该地区山脉是由:2.M地沿海海域因是: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
E.上升补偿流形成大渔场
F.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G.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H.加那利寒流与南赤道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西部,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结合全球的板块分布判断,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形成。
2.图示M地为秘鲁渔场,其成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板块运动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评:本题以世界地理为背景,需要一定的读图能力,但考查的知识点难度较低,属于会考要求。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读某地沿53o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地区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A.冰川堆积作用
B.河流侵蚀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地壳的水平运动
小题2: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葡萄等水果作物种植区
B.东、西水运交通不畅
C.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D.是该国最发达的工业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欧洲西部,其地形受地质时期冰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冰川堆积作用,使地表略有起伏。故选A。
小题2:该地多阴雨天然,光热不足,不适合葡萄等水果作物的种植,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所以适宜发展畜牧业;因河流流量较大,水流平缓,东西水运交通便利;该国最发达的工业区鲁尔区位于该地西南部。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6分)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是我国东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4分)
(2)(原创)简述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6分)
(3)(原创)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位于30º-32º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受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影响形成。
(3)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减缓,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本题解析:
(1)图示地区南部等高线密集,最高海拔500-1000米,以低山丘陵为主;北部地区等高线稀疏,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长江口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位于30º-32º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形成低压中心,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该地受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影响;冬季陆地形成高气压中心,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该地受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影响形成。
(3)图中R河是长江;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缓,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河口带地处海陆交界地带,由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考点:主要考查中国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水的运动》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