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选题 读我国某山区不同年代植被状况图,20世纪50年代一支考察队从S点出发考察该山区的自然资源,最终到达最高峰,考察日志中记录道:“河谷地带都发育有河流,山区植被茂密”.回答问题.
1.20世纪70年代,来自M取水口的供水总量减少且供水不稳定,分析正确的有2.根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有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B.当地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C.过度开垦导致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
D.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
E.修筑梯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F.扩大水域面积,发展水产养殖
G.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
H.在山区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参考答案:1. AC
2. CD
本题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景观图的变化是天然林减少,农作物增加,所以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过度开垦导致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使供水总量减少且供水不稳定。
1.针对上题出现的问题可知,一方面要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一方面是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构成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内部看,改革开放后到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型产业。
(3)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2)劳动密集
(3)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廉价丰富;地价低廉;著名侨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问题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①采掘工业
②高耗能工业
③农产品加工工业
④高技术工业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E.使该地区环境问题加剧
F.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G.该模式体现了扩大再生产过程
H.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材料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最适合发展采掘工业和高耗能工业。
2.由发展模式图知,煤炭有发电、焦化、化工等多种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 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基本信息,并能结合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等综合分析即可,注意结合选项内容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中国目前的石油产量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降低石油进口关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1.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2.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是
①在海外大力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
②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⑤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A.东南亚
B.俄罗斯
C.波斯湾地区
D.拉美地区
E.②③④⑤
F.①②④⑤
G.①③④⑤
H.①②⑤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石油资源的进口主要来自中东,波斯湾地区。
2.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不属于“开源”范围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国土整治是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国土规划②国土立法③国土管理④国土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