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寒潮、洪涝 B.台风、地震 C.干旱、台风 D.地震、洪涝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综合分析。
小题1: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屿为台湾。
小题2: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故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且位于我国东南海域,受夏秋季节的台风影响强。
小题3:台湾的东部地区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故降水丰富,光照较少;而台湾的西部地区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故晴天多,光照强。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4分)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一起完成。他们引进法国优质葡萄品种、意大利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生产葡萄酒,现已开始销往欧洲、香港等地区。
(1)2006年3月,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滥,其原因是?。(1分)
(2)图示地区的气候特征是?。(4分)
(3)Q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附近地区的气温?(高、低),这主要是因为?
?。(3分)
(4)试分析Q地区发展葡萄种植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分)
(5)如果Q地区过度发展葡萄种植业,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2分)
参考答案:
(1)凌汛(1分)
(2)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4分)
(3)高 Q地位于贺兰山的背风坡,地形阻挡了冬季风(3分)
(4)Q地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提高葡萄的品质;黄河提供了灌溉水源;冬季气温适宜葡萄过冬;劳动力廉价;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分)
(5)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重下游缺水或断流。(2分,答两条即可)
本题解析:黄河所处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常在春初因凌汛而决堤;该地主要为大陆性气候;Q为宁夏平原,受地形阻挡,冬季气温较高;该地发展种植业受气候、水源、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问题。
小题1: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
B.水陆联运
C.高压输电
D.航空运输
小题2: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入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小题3: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D.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的改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小题1:①③是西电东送的北、南通道,具有的共性是高压输电。
小题2:沿途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不是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南水北调不会有大量海水侵入。
小题3:②工程是西气东输,③工程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能够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大气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我国实施南水北调主要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地区。读图完成26题。
若甲、乙分别表示美国的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则关于图中箭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畜产品运输方向
B.煤铁资源运输方向
C.二战后工业扩散方向
D.20世纪60~70年代人口流动的方向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美国东北部位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其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美国西部沿海为新兴工业区,环境优美。所以由甲往乙反映了二战后的产业扩散方向,还有就是美国的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迁移现象。所以本题选择C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地理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