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4:14:44
【 大 中 小】
|
1、多选题 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由于地壳运动和流水的作用,丹霞盆地的红色地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的“红岩”属性、典型植被类型分别是 [?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从地质作用来看,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包括 [? ] A、地壳的上升运动 B、地壳的下沉运动 C、流水的沉积作用 D、流水的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1、AC 2、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图六“板块构造示意图”中的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回答题。
 小题1:丁地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 小题2: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甲地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甲地为背斜;丁地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故丁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小题2:甲为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甲处,丁地向斜,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图中岩层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2)熟练掌握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方法技巧】地质构造 1.褶皱与断层的对比分析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地垒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地堑常形成谷底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谷地或盆地 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读我国黄河中下游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28分)
 ⑴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是 ,R河在图中M点以上河段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甲区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从动力条件和沉积条件简述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简析甲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4)说出R河自M至N的流量变化特点,并分析流量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参考答案: (1)西高东低(2分),水土流失(2分),夏季多暴雨;沟壑纵横,地形崎岖;黄土土质疏松;地面裸露,植被稀少(4分,答对任意2点给4分) (2)冲积扇(2分)。 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进入地形平坦,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4分,答对任意2点给4分) (3)位于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分);位于出山口,地形平坦(2分);洪积扇地形区,土壤肥沃(2分)。有河流流经,水源丰富(2分); (4)流量变小(2分), 原因:MN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少支流汇入和地下水补给;沿途下渗、和人为用水使流量变小。(从收支两方面来作答,每点给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1)图中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说明地势西高东低;R河流为黄河,M点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南省的旧孟津,图中M点以上河段为中游,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为黄土分布区,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地表地形崎岖,沟壑纵横, 植被稀少,地面裸露,所以该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根据图中地貌形态可以判断甲区的貌类型为冲积扇。河流从山上流到山口位置,上游山区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而在出山口进入地形平坦区,坡降骤减,流速迅速减慢,水流搬运能力大大减弱,流水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称之为冲积扇。 (3)甲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山麓的斜铺平原上,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位于出山口的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流经,水源丰富。 (4)由于黄河MN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很少有少支流汇入,几乎没有地下水补给,,而且沿途流经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河水下渗、和生产生活大量引水使流量减小。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读“某地地形及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据图说出乙地的地质构造是___ ___,简要说明你判定的依据。(3分) (2) 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地和丙地建设隧道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7分) (1)(褶皱)向斜(1分) 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下弯曲。(2分,两点都有,才得满分) (2)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2分)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地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 (2)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在向斜处修隧道,也会破坏向斜结构,容易坍塌;丙地为断层,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考点:主要考查地质构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