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城市与地理环境》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A.甲乙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的进程快 B.丙丁两国的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的进程快 C.世界城市化的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越快 D.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多是城市化的标志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文化圈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征,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区域的最大范围。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世界各地可以同属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英国和澳大利亚具有较为相似的文化,同属于一个文化圈。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图中英国、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较慢。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是城市化的速度快。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也较快。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3: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先有郊区城市化,然后出现逆城市化,目前城市化的主流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和交通问题等方面。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下,热岛效应有时非常明显(晴朗、无风),有时则微弱或不明显(大风、极端不稳定)。下表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的数据统计。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市热岛效应最明显的时段是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
小题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
B.尽量多修水泥路面
C.推广使用太阳能
D.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所述,热岛效应非常明显时,天气晴朗、无风;微弱或不明显时,天气有大
风、极端不稳定。读表格中数据,3-9月,平均风速大,10-次年2月风速小,说明该市热岛效应最明显时段是秋末冬初,D对。A、B、C错。
小题2: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有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城面积,A对。水泥路面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强,B错。推广使用太阳能不能使市区温度下降,减轻热岛效应,C错。使用无铅汽油只是减少了大气污染,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错。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不同国家城市化现象和城乡移民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乙图表示的是? ?
A.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B.发达国家城市化早期
C.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D.发展中国家的逆城市化
小题2:下列表示的地理现象与其对应的国家,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图——日本
B.乙图——尼日利亚
C.乙图——美国
D.甲图——英国
小题3:乙图中,影响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高、中收入者外迁——环境因素
B.高、中收入者外迁——政治因素
C.年轻专业人员内迁——历史因素
D.年轻专业人员内迁——环境因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乙图所示国家资本由中心商业区外流,高中收入者居民由中心区向外迁移,年轻专业人员有外围流入市中心地区,这种特征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过程特征相同,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发展较早,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大量居民外迁,同时政府对市中心环境治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加之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因素,鼓励城市中心区发展,吸引年轻专业人员到市中心区居住,故答案选A。
小题2:甲图表现的特征为大量农业人口迁往城市,低收入者从市中心迁出,中高收入者聚集城市中心,应该是该地区城市化加速阶段,对应国家应该是发展中国家,乙图所示人口迁移特征应为发达国建人口迁移现象,对照选项,可以看出只有C选项符合,故答案选C。
小题3:乙图所示国家资本由中心商业区外流,高中收入者居民由中心区向外迁移,年轻专业人员有外围流入市中心地区,这种特征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过程特征相同,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发展较早,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大量高、中收入居民外迁,同时政府对市中心环境治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加之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因素,鼓励城市中心区发展,吸引年轻专业人员到市中心区居住,所以说引起高、中收入者外迁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引起年轻专业人员内迁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故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模结构具有规模越大的城市数量越少的城市金字塔规律。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图,完成两题。
(1)按照城市金字塔规律,1980年我国城市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的是?
A.10—20万人口的城市? B.20—50万人口的城市
C.50—100万人口的城市? D.100—200万人口的城市
(2)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城市晋级为100—200万人口的城市数目是
A.10个?B.12个? C.14个? D.16个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1980年,10—20万人口的城市数还比20—50万人口的城市数少6个,说明1980年10—20万人口的城市没有得到应有发展。
将1990年和1980年的城市数作一对比:人口700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一个,是由原人口400万-700万的某一个城市晋级而来的;这两年,400—700万人口的城市数虽然没变,但由于原来有一个城市晋级为7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因而有一个200—400万人口的城市升级为400—700万人口的城市。同样,有2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晋升为200—400万人口的城市;16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晋升为100—200万人口的城市。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年-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1)A (2)B
本题解析:本组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城市化、逆城市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都小于0,说明出现逆城市化,A对;Ⅱ阶段到Ⅲ阶段,波士顿的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变负,而且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低于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率,B错;费城中心城区的人口负增长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抑制,C错;Ⅵ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中心城区人口一直为负增长,D错,所以(1)答案为A。结合该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2)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