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下面“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3.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E.①
F.②
G.③
H.④
I.侵蚀作用
G.岩浆活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参考答案:1. A
2. C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①表示岩浆生成岩浆岩的冷凝作用;②生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③表示生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④表示生成岩浆的重熔再生,只有②属于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A项正确。
2.变质作用生成变质岩,故判断为③。
3.②表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故不包括岩浆活动。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循环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认真读图,抓住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地质作用即可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浙江沿海某地一河流沿河景观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一般而言,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河段叙述正确的是2.2009年8月9日因受强热带风暴影响,该河发生了大洪水,洪水退去后,某人沿河勘查发现3.关于该地水体参与的水循环状况叙述正确的是4.2011年春,该地出现了旱情,为缓解今春的旱情,可采取的措施有5.M山相对高度为1500米,山脚海拔为100米,则6.N山原本树木茂密,后因坡地开垦、水土流失,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土层过薄已无法耕种而抛荒,至今N山仍只是杂草丛生的荒山。N山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甲河段河水向下侵蚀作用强
B.丙河段年径流量大于丁河段
C.丙处水能资源一定大于乙处
D.甲处水能资源一定大于乙处
E.自甲到乙河床两侧堆积物颗粒大小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小
F.自甲到乙河床两侧堆积物颗粒大小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大
G.在甲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大于丁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
H.在乙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大于丁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
I.只参与大循环
G.参与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参与各种水循环
参与海陆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跨流域调水
海水淡化
人工增雨
调整种植结构
M山山麓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
M山上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M山山麓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M山山顶有终年积雪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荒漠化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参考答案:1. A
2. A
3. B
4. C
5. C
6.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1.甲位于河流上游河段,河流落差大,故河流下蚀作用强;该地区位于浙江为外流区,故河流下游流量大于上游,B错误;河流的水能资源与河流的流量和落差两方面有关,故C、D错误。
2.流水沉积物的规律:由上游向下游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小,形成河流沉积物的分选作用,故A项正确。
3.该地区位于沿海地区,故河流水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植被的蒸腾作用等呀参与陆地循环,但不可能参与海洋循环。
4.缓解短时的干旱,可采取人工降雨的措施。
5.M山位于浙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林。
6.植被的破坏影响河流、土壤和地形等其他因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2.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E.①②
F.③④
G.①④
H.②③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该题考查河流凸岸、凹岸的知识,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受水流冲击,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为主。所以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B对。搬运、侵蚀在此不是主要作用A、C错。风化不是河流的作用,D错。
2.河流的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河道较浅,不适宜建码头,②、③错。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水流较深,河岸较陡,适宜船只停靠,所以①④适宜建设码头。所以C对。A、B、D错。
考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港口的选址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在板块运动中,是由于板块上升所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
B.台湾海峡
C.青藏高原
D.冰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东非大裂谷属于板块张裂而形成;台湾海峡是由于地壳下沉而形成;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故属于板块上升而形成;冰岛是由于板块张裂,火山喷发而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应掌握世界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况,并比较分析板块运动方向的差异。注意从板块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差异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现实中复杂的褶皱山岩层并不一定是很规则。从而得出结论:背斜、向斜的判断不是以岩层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