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试题《地图》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5:16:38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钓鱼岛是中国的”。读我国钓鱼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钓鱼岛的环境特征是( )
 A.山脉南北走向 B.夏季低温少雨 C.南部陡北部缓 D.南侧河流较多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以看到钓鱼岛山脉是东西走向的,A错。该岛纬度低,受海洋影响大,夏季高温多雨,B错。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南部陡北部缓,C对。图中显示,北侧河流较多,D错。 考点:等高线图,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从A地到E地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 ?  图示信息,下列有关各区域农业生产特色,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 A、A地—河谷农业 B地—基塘农业 C地—灌溉农业 E地—旱作农业 B、A地—坝子农业 B地—水田农业 C地—旱作农业 E地—旱作农业 C、A地—立体农业 B地—水田农业 C地—旱作农业 E地—绿洲农业 D、A地—高寒农业 B地—河谷农业 C地—河谷农业 E地—水田农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 图甲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甲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乙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表1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问题。(22分)
 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荒地
| 其他
| 1978年
| 55.0%
| 19.8%
| 4.9%
| 15.4%
| 4.9%
| 2008年
| 40.2%
| 44.1%
| 6.2%
| 1.3%
| 8.2%
| (1)描述M地的气候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分析M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材料二 图表示南美洲部分气温及降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大陆东西两侧沿海10℃等温线经过地区的降水量分别为多少?(2分)并说明造成A地降水量偏低的主要原因?(6分) (4)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两岸年均温的差异及其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4分) (2)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2分) 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河流含沙量减小 (2分) (3) 200~500mm、>2000mm (2分);安第斯山脉阻隔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虽东临大西洋,但处于西风带的离岸风,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大陆(6分)。 (4) 东部的年均温高于西部(2分)。主要原因有:地势西高东低,气温直减率造成西部地区气温较低;风带的影响:南回归线附近东南信风在大陆东岸由海洋吹向陆地,使东都受到温暖海洋的影响,东部受巴西暖流影响较为温暖。(4分)
本题解析: (1)从图是信息可以看出,M地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根据材料分析,M地的土地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比例大幅度减小,林地和草地明显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覆盖概率提高,所以生态环境会较大改善。水土流失减轻。地表径流的流速减慢,降水下渗变为地下水的量增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 (3)从图是信息可以看出,大陆东西两侧沿海10℃等温线经过地区的降水量分别为200~500mm、>2000mm 。本区正好位于南纬40度以南地带,属于西风带影响范围之下,安第斯山脉阻隔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虽东临大西洋,但处于西风带的离岸风,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大陆。 (4)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两岸年均温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的年均温高于西部。这主要是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气温直减率造成西部地区气温较低;风带的影响:南回归线附近东南信风在大陆东岸由海洋吹向陆地,使东都受到温暖海洋的影响,东部受巴西暖流影响较为温暖。 考点:土地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目,阅读图表的能力是学生需要加强和提高的,本题的知识点并不难。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参考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本题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大风天气,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力携带沙尘在此沉积。 该题主要考察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征。 (2)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知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 该题主要考察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考虑的要点主要是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以及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 该题主要考察我国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米 B.55米 C.60米 D.6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