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A.A B.B C.C D.D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即地面辐射C箭头。
小题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即图示D箭头。
小题3:图示大气的热力作用从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并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剩余的部分可到达地面B,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发出地面辐射C,被大气吸收,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图示的辐射类型。本题还可考查大气逆辐射的天气实例等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臭氧吸收紫外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多云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强,故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不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属于削弱作用,白天多云,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气温不高,属于削弱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作用属于削弱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难度较低,本题还可结合保温作用的实例,如人造烟幕防霜冻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天的夜晚(?)
A.空气中的水汽多
B.太阳辐射最弱
C.地面辐射弱
D.大气逆辐射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霜冻多发生于晴天的晚上,由于云少,故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而容易形成霜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本题可以与上一小题形成题组设计。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小题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我国位于25°N-35°N之间的国土范围广大,可见纬度因素不是我国亚热带范围小的原因,选项A错;季风和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多少,与热量带关系不大,选项C、D错;因受北部秦岭山脉和西部横断山脉的阻挡,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等地形、地势的影响,使我国亚热带范围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范围较小。选项B正确。
小题2:亚热带最突出特征是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气温的年较差小。所以只需考虑影响最冷月气温的冬季风的影响即可。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使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偏低,导致亚热带位置偏南。选项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大气的热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