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根据材料和淮河流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材料一:根据2002年公布的全国遥感普查资料,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08万km?,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桐柏山区、大别山区等地区。
材料二:据调查测定,淮河流域流失的土壤大部分粒径小于0.5mm,一场暴雨过后,土壤中粒径1.2mm的沙砾增加1.0~3.6%,土壤有机质损失19.5~36.4%。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丘区农耕地每公顷施用的化肥仅十几公斤,现在为了维持产量每公顷施用五百公斤左右。
材料三: 淮河流域水系图
?
(1)据图说明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分析M地形成降水峰值中心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淮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土壤和水文的影响(14分)。
(3)根据材料三从上、下游和南、北两岸角度比较淮河水系的特点(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 ;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mm-1000mm之间(2分);山地地区多,平原地区少(2分)。
形成降水峰值的原因:M为大别山地区(1分),且靠近长江中下游(1分),江淮准静止锋滞留的时间长(2分);山地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多地形雨(2分)。
(2)对土壤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土壤粘粒,造成土壤质地粗化(2分),蓄水能力降低(2分);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有机质,土壤肥料下降(2分);施用大量的化肥,土壤板结(2分)。
对水文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增大(2分),大量的泥沙在中下游河湖中沉积,容易形成地上河和地上湖(2分),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2分)
(3)淮河流域上游为山区,水系发育,支流众多(2分);下游地势平缓(或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2分),水网交错,渠道纵横(2分)。
淮河南岸支流短小(1分),北岸支流长且相对多(1分)。
整体呈羽状水系(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mm-1000mm之间,山地地区多,平原地区少。峰值位于M地区,M为大别山地区,且靠近长江中下游,江淮准静止锋滞留的时间长;山地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多地形雨。
(2)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土壤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土壤粘粒,造成土壤质地粗化,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有机质,土壤肥料下降;施用大量的化肥,土壤板结。对水文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增大,大量的泥沙在中下游河湖中沉积,容易形成地上河和地上湖,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
(3)本题考查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水系特征从支流及其分布方面描述。淮河流域上游为山区,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下游地势平缓,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淮河南岸支流短小,北岸支流长且相对多。整体呈羽状水系。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我国部分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和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西多东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对我国能源和水资源实行跨区域调配,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1)在图中①~⑤工程中,属于西气东输的是?;属于西电东送的是?和?;属于南水北调的是?和?。(填代码)
(2)②③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缓解东部的?问题;④⑤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缓解华北地区的?问题。
(3)线路①的起点属于?经济地带,终点属于?经济地带(东部、中部或西部)。
参考答案:(9分)
(1)① (1分)②;③(二者可对调,各1分) (2分)④;⑤(二者可对调,各1分) (2分)?
(2)能源不足 (1分)?水资源不足 (1分)
(3)西部 (1分)东部 (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上海和安徽同属华东地区,但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上海近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安徽地处内陆,相比华东各省经济较不发达,但近年来不断开拓创新,目前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其中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地区首位。
材料二: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部门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能反映工业发展状况。

(1)比较2012年上海和安徽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特点。(3分)
(2)上海部分工业部门转出到安徽,既影响两地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地产业结构升级,概述两地产业结构升级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分析安徽接受上海工业部门的区位优势。(4分)
(4)上海转出部分工业部门,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分析说明其对上海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两地工业增加值均有所增长(1分);安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较稳定(1分);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所下降(1分)。?(至少答3点 共3分)
(2)上海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升高(1分),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1分);安徽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升高(1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1分)。?(共4分)
(3)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与上海相比均较低(2分);铁路交通便利(1分);接近上海(长三角)消费市场(1分);能依托上海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1分);安徽政策大力扶持制造业发展(1分)。?(至少答4点 共4分)
(4)促使上海的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和支柱产业(1分);充分突出上海经济发达,信息网络发达,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的优势(2分);避免上海矿产和能源不足的劣势(1分);能创造高额利润(1分);为上海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分);减少能源消耗,有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分);促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生产力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分)。(至少答5点 共5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要依据表中数据分析判断上海和安徽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特点,主要分析数据变化的速度及大小变化趋势等方面。首先两地均在增长,但安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较稳定;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上海部分工业部门转出到安徽,说明上海把部分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转移到了安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徽,从而引起两地产业结构变化。上海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升高;安徽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后,第一产业比重减小,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
(3)安徽接受了上海转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对迁入地而言,往往具有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铁路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本地优惠政策扶持等区位优势存在。
(4)上海把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转移到了外地,可以腾出空间、资金、劳动力来发展新兴产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促使上海的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避免上海矿产和能源不足的劣势;减少能源消耗,有助于减少污染等等优势。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内涵。具有明确边界的是行政区,故选D项。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区域的基本内涵,属于知识性试题,难度较小。
【知识小结】区域的特点:
(1)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一定指标划分。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4)区域并非都有明确的界限。有的有明确的界限,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区。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25-26题。

小题1: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区发展农业都具有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
B.乙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棉花、花生等
C.甲区是我国油料作物油菜主要产区
D.甲、乙两地均为我国的商品粮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