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图1(日本核电站分布示意图);图2(日本能源构成示意图)。

材料二: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部分核辐射污染随风扩散,日本还向海洋中排放了遭受核污染的废水。
(1)日本核电站的分布特点是?。
(2)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但其核辐射对我国影响较小,请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说说理由。
(3)日本宣布将关闭部分核电站,这可能造成日本电力供应不足。请你为日本政府献计献策。
(4)试运用相关知识对日本的能源构成作一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分布密集;临近海洋;临近主要工业区。(任答两点得2分)
(2)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季节日本盛行西北季风;日本附近洋流主要向北、向东流;辐射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不断稀释。(3分)
(3)节约能源;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其他能源;从国外输入能源;发展低能耗工业;压缩或转移部分高能耗企业。(任答三点得3分)
(4)能源构成多样化,利于保障能源消费安全;能源构成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为主,对外依赖性较大;能源构成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为主,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水能比重太小,与其水能资源丰富不相适应;核能比重相对较大。(任答两点得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 美国宇航局称,今年2月发生在智利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可能移动了地球轴心,据模拟结果显示,智利大地震可能加快了地球自转速度,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1.26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据此,回答1—3题。
1、唐山大地震的震级为7.8级,和智利地震相比较能量少的倍数是
[? ]
A、30倍
B、300倍
C、90倍
D、900倍
2、智利地震发生在南极洲板块和
[? ]
A、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B、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D、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3、地球自转一圈360°需要的时间是
[? ]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一个恒星月
D、一个恒星年
参考答案:1、A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水域大暴发,而在北方水域却未形成生态灾难,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灾害。水葫芦的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等多个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人员伤亡达25万多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1分)
(1)比较A、B两个群岛的形成原因。
(2)在这次海啸中,许多西方国家并未在印度洋沿岸,但也有人员伤亡,这是为什么?
(3)引发本次海啸的主灾是什么?根据本次灾害的发生情况,反映了灾害具有什么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B为马尔代夫群岛,是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A为安达曼群岛,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时,印度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亚欧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2)①印度洋沿岸各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②西方国家经济发达,有大量游客在这里休闲旅游。
(3)主灾是地震。特点:反映了各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启示: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当一种灾害发生时,及时做好诱发灾害的预防措施。
本题解析:岛屿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火山岛、大陆岛和珊瑚岛,在图中显示的B岛,地处赤道附近,在热带洋面上,面积较小,成群岛状分布,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是珊瑚岛;A岛靠近消亡边界,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的岛弧。不要以为海啸能够传递到西方国家,而是西方国家的游客来到这里,这与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个人旅游活动的选择有关。本次的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这也反映了自然灾害的链发现象,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现象,才能从灾害的根源入手,做到全面防御,有效兼顾,制定出合理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07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7月12~13日,温家宝总理赴淮河抗洪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慰问抗洪军民,并要求采取最高限额补助淮河分洪区灾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灾害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角度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河自古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说法,试分析淮河流域多水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植树”等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淮河支流多,汇集的水流多;河流落差小,行洪缓慢;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狭窄,洪水宣泄不畅;流域内降水集中,暴雨频繁。
(3)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旱涝灾害。“退田还湖”“封山植树”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径流量的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利于防洪抗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