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6:06:00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4)问题。 材料一 表1 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指标
|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后工业化时期
| 人均GDP($)
| 260~728
| 728~1456
| 1456~5460
| 5460~13104
| 13104以上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50以下
| 50~70
| 70~87
| 87~98
| 下降
| 表2?广东省各地带工业化发展阶段
指标
| 山区
| 两翼
| 珠江三角洲
| 全省
| 人均GDP($)
| 1054
| 1249
| 5594
| 2381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72.66
| 80.33
| 96.22
| 92.24
| 注:2004年数据,根据2005年《广东统计年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通过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目前珠江三角洲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材料三: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及其产业结构演变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广东省大致处于工业化__________阶段,珠江三角洲处于工业化__________阶段。 (2)珠三角产业转移接收地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3)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可知,珠江三角洲工业由开始的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发展为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目前升级为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 (4)简述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中期?后期 (2)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地租。 (3)原料?劳动力?技术 (4)迁入地:有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 不利:可能会加大环境污染程度。 珠江三角洲: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减轻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据此回答1—4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B.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低 D.黄河是“地上河” 2、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用水紧张的举措之一,选择正确答案
[? ] A.北调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密集、工业耗水量大 B.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运河、从太湖提水北送 C.中线要穿越秦岭中段、跨过黄河到华北 D.三条路线中,西线的工程量最大 3、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输水线中,靠近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分别是
[? ] A.东线和中线 B.西线和东线 C.中线和西线 D.西线和中线 4、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②人口少;③水资源利用率高;④水资源总量少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参考答案:1、C 2、A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图,完成23~24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根据图示的轮廓和地理事物分布判断,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故以夏汛为主,乙为海南岛以降水补给为主,故C错误。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甲乙两地所在地区农业生产都主要以人力为主,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较低。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为我国某引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小题1:以本地区优势资源跨区域调配为重要内容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 A.西气东输工程 B.西电东送工程 C.水土保持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
|
小题2:A地地表土层为陆相沉积物,其历史成因中的外力作用形式与该物质输送方向分别为
A.风力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B.流水作用、向西南方向输送
C.冰川作用、向低纬地区输送
D.海浪作用、向沿海地区输送
小题3:关于该工程生态影响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施工产生的大量弃渣易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B.无助于解决受水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问题
C.进一步加剧沿线地区的荒漠化程度
D.从根本上解决了受水城市严重缺水问题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小题1:图示地区为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成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的主要火电来源。
小题2:由于受西北季风影响,而在风力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了黄土高原。
小题3:由于该引水工程缓解了受水城市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故利于缓解受水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下沉状况,B错误;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水,C错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水城市的缺水状况,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盆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2)。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据此回答题。
1.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2.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高出很多
B.高出稍许
C.高度相同
D.高度较低
E.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F.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G.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H.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海绵起到拦蓄地表径流的作用,相同降水量的情况下,会使注入盒中水量减少,故有海绵的盒子水面高度较低。
2.由实验可知,地表径流被地下的海绵吸收,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其功能相当于湿地,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点评:本题为2009年上海市高考真题,属于实验类命题,学生只要注重对抽象原理的验证、感知,掌握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