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有关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中叶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B.20世纪60年代,出口加工区在东亚的转移是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的典型例证
C.日本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廉价劳动力?
D.由于市场的因素,目前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在西欧和北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下列有关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因素的说法:?
A.20世纪中叶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说法正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及自身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日韩及台湾后至中国大陆沿海。
B.20世纪60年代,出口加工区在东亚的转移是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的典型例证,这种说法不准确。出口加工区由自由贸易区发展而来。出口加工区可以利用免税等优惠条件吸引国外资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属企业、国际际间交易。
C.日本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廉价劳动力,不对。日本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是因为我国人口多,市场广阔、潜力大。
D.由于市场的因素,目前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在西欧和北美,不对。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产业转移的定义与影响因素。(2)了解出口加工区的含义。
【知识拓展】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定义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的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等。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四、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狭义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扩大对外贸易,以实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专为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而开辟的特殊区域,其产品的全部或大部供出口。广义还包括自由贸易区、工业自由区、投资促成区和对外开放区等。有单类产品出口加工区和多类产品出口加工区之分。后者除加工轻纺工业品外,还加工生产电子、钢铁、机械、化工等产品。出口加工区由自由贸易区发展而来。
五、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1)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地价便宜,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利用其发达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避开关税壁垒等。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成;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小题1:下图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回答:

a为? 1?山脉,b为? 2?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 ?3?,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 4?。
小题2:下图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判断:

A、B两幅图中,反映拉萨气候资料的是? 1?图,因为 ?2?。
参考答案:
小题1:1.昆仑? 2. 唐古拉? 3.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4.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量大),造价高
小题2:1.B? 2.(两地共处青藏高原,但与格尔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因此拉萨(夏季)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
本题解析:
小题1: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所在地)的南缘为昆仑山脉,青藏高原中部横亘着唐古拉山脉,所以a为昆仑山,b为唐古拉山。据图可看出c、d两处地形起伏大,高差大,坡度陡。地形崎岖会加大土石方的开挖量及桥梁、隧道的数量,从而加大工程量,提高铁路的造价。
小题2: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可受沿雅鲁藏布江谷地深入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多,降水季节变化大,且气温年较差小。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不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的大陆性强,全年降水稀少且年温差大。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下面甲、乙两国图,回答问题。(14分)

(1)分析甲国和乙国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2)比较分析M、N两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4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P湖面积缩小可能产生的问题。(4分)
参考答案:(14分)(1)甲国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大于乙国(1分)。
甲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大陆性强(1分);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冬季气温低于乙国(1分),所以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国。
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多晴天(1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1分);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小,气温低(1分),故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
(2) M河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流量小(1分);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1分)(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
N河全年受西风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1分);全年降水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1分)(或河流无明显汛期)。
(3)使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干燥;湖泊盐分升高;周边地区荒漠化加剧,造成原有动植物物种的减少;造成附近城镇的衰落;传统的渔业衰落导致失业和其他社会会问题.(4个以上即得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局部区域比较。(1)结合甲和乙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甲国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甲国大陆性强于乙国,夏季温度较乙国高,冬季温度较乙国低,则气温年较差大;日温差:甲国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多晴天,乙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故甲国的日温差较乙国大;(2)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流量的季风变化、冰期、含沙量、流速和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3)主要从湖泊的功能分析:生态功能:调节局部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效应:渔业、航运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表A?重庆气候资料(29.6°N,106.5°E,海拔 260 m)

表B?武汉气候资料(30.6°N,114.1°E, 海拔 23m)

(1)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8分)
(2)说明西电东送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影响。(6分)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3)说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8分)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2分),重庆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1分),武汉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1分)。
原因: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2分),重庆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2分)。
(2) (6分)对调出区:推动西部(调出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答对一点得2分,共2分)
对调入区:缓解东部(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调入区)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3)(4分) 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冬半年气温偏低,易发生冻害。(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1)读表格分析,因为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由于周围山地阻挡,冬季冷空气不易入侵,所以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重庆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武汉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
(2)西电东送是将西部的能源转化为电能,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区,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所以对调出区来说,可以推动西部能源调出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入区来说,可以缓解东部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电是没有污染的能源,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江汉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降水变率大,6月份的梅雨天气,7月份的伏旱天气先后影响该地,加上夏秋季节台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冬半年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易发生冻害。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海外华侨原籍多在(?)省
A.广东和海南
B.广西和台湾
C.福建和广东
D.海南和台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分布。由于南部沿海开发较早,故广东、福建是我国海外华侨最多的省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