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6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表为我国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材料二?图1为我国南方部分区域分布图
?
材料三?图2为湖南省某工业基地的产业链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6分)
(2)简述湖南省能源、矿产资源的优势及相应的工业部门。(8分)
(3)据图1信息,指出两省目前共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该问题突出的原因(6分)
(4)图2的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1)广东生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广东省第二、三产业比重大)(6分)
或者: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不发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湖南省有色金属、水能或煤矿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结合优势明显(4分)。相应的主要工业部门以有色金属冶炼、能源(电力)工业为主(4分)。
(3)酸雨(2分)。南方降雨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地面;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任答2点,4分)。
(4)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长江流域面积大、人口多,合理开发长江流域对全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下图是“长江流域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2.甲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3.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灌溉
B.防洪
C.提高航运能力
D.开发水能
E.土地荒漠化
F.水土流失
G.土壤盐碱化
H.水体和大气污染
I.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
G.显著增加河流的下泄量
降低库区地下水位
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参考答案:1. B
2. D
3.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长江中下游受季风气候影响,洪水灾害严重,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的第一座调控水库,可以有效调蓄上游地区全部的洪水来量,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B对。在防洪的同时,可以取得发电、航运灌溉等经济效益,但这都不是首要任务,A、C、D错。
2.读图,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没有土地荒漠化,A错。下游地形平坦,河流以沉积为主,水土流失少,不会是突出问题,B错。这里是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一般没有土壤盐碱化问题,C错。甲地人口多,工业发达,污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所以最突出环境问题是水体和大气污染,D对。
3.三峡工程只是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可能因下渗增多,水量略减少,并不会明显减少河流的径流量,A错、D对。水库蓄水,下渗的水可能增多些,径流量可能略有减少,不会有显明增加,B错。下渗的水增多,可能使库区地下水位升高,C错。
考点:该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华北地区局部图,甲城市农业产值结构图和乙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图

材料二?垦殖指数指某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图中甲城市垦殖指数为25.44%,乙城镇为30.07%。
材料三?根据农业投入产出比可以将农业划分成不同的类型。甲城市发展的农业类型为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类型,乙城镇发展的农业类型为高投入低产出低收益类型。
(1)甲、乙两地的垦殖指数均相对较低,试分别说明其原因。(8分)
(2)甲、乙两地的农业类型不同,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参考答案:
(1)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2分),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比例大(2分);乙位于山地丘陵地区(2分),林地比例大,耕地比例小(2分),垦殖指数低。
(2)甲为郊区农业(都市区农业)类型,耕地面积少,地价高(2分),发展农业投入的资金、技术较高(2分),但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或产量高,单位面积产值大)(2分)
乙地地形比较复杂(2分),交通不便(2分),虽投入人力较多,但经济效益不高(2分)。
本题解析:(1)甲地的垦殖指数均相对较低是因为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导致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比例大;乙地的垦殖指数均相对较低是因为乙位于山地丘陵地区,林地比例大,耕地比例小,垦殖指数低。
(2)甲地位于大城市附近,故耕地面积少,地价高,发展农业投入的资金、技术较高,但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或产量高,单位面积产值大),农业类型是郊区农业(都市区农业);而乙地由于地形比较复杂,交通不便,虽投入人力较多,但经济效益不高。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国土整治是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国土规划②国土立法③国土管理④国土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2010年6月22日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公布。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一核九带”空间格局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时期产业重心变化。

(1)请用线条将下列发展带与其发展重点进行相应匹配。

(2)试根据材料概况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重心变化的两个阶段性的特征并原因?。
(3)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重心的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是?。
参考答案:
(1)请用线条将下列发展带与其发展重点进行相应匹配。

(2)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长三角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原因是劳动力丰富廉价,地价较低,政策支持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l世纪,长三角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原因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政策支持等
(3)有利影响:改善大气和水体质量,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不利影响:增加就业压力
本题解析:
(1)此题是一个匹对题,要将左侧的发展带与右侧的发展重点进行相应匹配,解决此类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分析。沿海发展带通常要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注意沿海发展与海洋有关的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沿太湖发展带,由于湖泊风光秀美,宜发展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沿东陇海线发展带由于劳动力丰富廉价,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由于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宜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
(2)此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容,可借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时期产业重心变化可知,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长三角以传统手工业、轻纺工业为主,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由于劳动力丰富廉价,地价较低,加上政策支持等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l世纪,长三角以家用电器、信息产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
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设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主,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政策支持等原因。
(3)此题考查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影响,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既有利也有弊。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重心的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有利方面包括改善大气和水体质量,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不利方面有增加就业压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