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冰川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 D.海浪侵蚀地貌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小题1】①表示褶皱,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②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
侵蚀而形成的地貌;③表示河口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④表示断层,
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故选D项。
【小题2】图②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
【小题3】图③表示河口三角洲。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比较渭河平原和秦岭积温(≥10℃)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2)分别说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分)
(3)说出乙地形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自然条件。(3分)
参考答案:
(1)渭河平原≥10℃的积温为3500℃-4500℃;秦岭≥10℃的积温为2500℃-3500℃,积温较低。(2分)
渭河平原地势较低,积温较高;秦岭山地地势较高,积温较低。(2分)
(2)华北平原:流水的沉积作用;地形趋于平坦。(2分)
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地表崎岖不平。(2分)
(3)沿河谷呈带状分布;河谷沿岸,地形平坦;沿河流分布,水资源丰富。(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等值线,渭河平原≥10℃的积温为3500℃-4500℃。秦岭≥10℃的积温为2500℃-3500℃,积温较低。根据分布位置分析,渭河平原位于秦岭北面的渭河谷地中,地势较低,积温较高。秦岭山地地势较高,积温较低。
(2)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地形趋于平坦。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受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影响,所以地表崎岖不平。
(3)图中乙地形区城市沿河谷呈带状分布。因为河谷沿岸,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便于生产居住。河流有供水功能,沿河流分布,水资源丰富。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貌成因,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甲为某沿海地区,图乙是沿图甲中的M地所作的河谷剖面图(剖面形成与地转偏向力有关),图丙为图甲中湖泊水位的最大与最小变化情况。
【小题1】图中河流的流向和M处的地质构造为( )
A.由北向南背斜
B.由南向北背斜
C.由北向南向斜
D.由南向北向斜
【小题2】当湖泊蓄水接近图丙中b时,一油轮由波斯湾驶向斯里兰卡途中( )
A.顺水逆风
B.逆风顺水
C.顺风顺水
D.逆风逆水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河流穿过等高线,为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即可判断河流流向。图示M处的岩层分布中间老两边新,判断为背斜构造,背斜储油、天然气资源;而向斜储水,故B正确。
【小题2】根据乙图的河流沉积物分布判断,河流西岸沉积,水流向东岸冲刷,故判断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则湖泊所在地区位于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影响,故当湖泊水位为b时,则可判断为当地雨季,则为北半球冬季,故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形成自东向西的洋流,故从波斯湾向新加坡航行,为向东运动,逆风逆水,故D正确。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地质构造的判断,气候类型的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该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比较图中A、B两处河谷地貌特征的差异并解释其原因。(4分)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6分)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4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断面呈“V”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道弯曲,横断面呈“U”型。(4分)
小题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6分)
小题3: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山区水土流失加剧,地表侵蚀切割强烈,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4分)
小题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位于河流上游,流速较快,故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多为“V”字型;而B位于河流下游,流速较慢,故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河谷则较宽广。
小题2:图示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故泥沙淤积,而形成冲积扇地貌;成因主要从流水沉积作用分析。
小题3: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林地、草地明显减少,而耕地增多,导致了水土流速加重,故河流含沙量加大,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导致了河口三角洲加快生长。
小题4:图示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下游和沿海平原地区,主要从地形、土壤、水源和交通等内容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发展的典型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如地势高低、局部地形、植被分布等,结合区域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大气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