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A.⑤ B.⑥ C.⑦ D.⑧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松花江位于我国的东北,珠江位于我国的南方,造成水文特征不同的原因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小题2】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受到气候⑤、水文⑥、土壤⑧的影响,不能表示的是⑦。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 , 新的在 ,呈层叠状态。
(2)、 沉积岩的形成属于 (内力、外力)作用,其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 。
(3) 、该图反映了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每空1.5分,共3分)
①
②
(4)、地点③出现缺失B地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每空1.5分,3分)
;或
参考答案:(1)下、上
(2)外力、太阳能
(3)(每空1.5分,共3分)含有化石;具有层理构造
(4)(每空1.5分,共3分)没有沉积;或沉积后又被侵蚀了
本题解析:(1)根据沉积岩层的形成,越往下越早生成,故判断老的岩层分布于下面,新的岩层分布于上面。(2)沉积岩是由于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结果。其能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为太阳能。(3)图示反映了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4)结合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可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岩层分布特征,并结合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和外力作用对岩层的破坏等内容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地垒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一些在向斜构造上发育的山地,其原因是 。
(2)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成因上相似的是 (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吐鲁番盆地
D.峨眉山
(3)若计划在该地开凿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选在①②③④中 处最佳,其原因是 。
参考答案:(10分)
(1)②;①;③;④ (4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1分),不容易遭受外力的侵蚀,残留成山。(1分)
(2)A、C (2分,一个1分)
(3)②处(1分)②处为背斜,有支撑作用,安全性好。地下水不易渗入。(1分)
本题解析:
第(1)题,判断地质构造的方法之一是观察地层的弯曲变化情况,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出现地形倒置。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向下运动的断块形成地堑,上升的断块形成地垒。
第(2)题,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属于地堑,为岩块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常形成谷底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第(3)题,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安全、干燥。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示意图的判读。
点评:这是一道观察分析读图题,要把握读图的基本原理,整体难度较小。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变曲。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出现地形倒置。因此背料和向斜不能完全依据地形特征来判断,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2)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发生断裂,未必一定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3)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因此水库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但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图中甲处可能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皱褶形成的地形一般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的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上升岩块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图中甲处为断层上升形成的地垒。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大气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