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D.水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区位于我国的西南林区,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开发利用难度大,原始林区保存的较好,森林覆盖率高,①对。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组合好,森林生长快,②对。该地自然灾害频发,但是没有大规模的生态移民,③错。在建水电规模大,对有些地区森林淹没或破坏,不是森林覆盖率高的原因,④错。所以A对。B、C、D错。
小题2: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晴天多,正是该地的干季,容易发生火灾,B对。春季同纬度地区气温相同的地区并不是多火灾发生,该地山地多,气温不会过高,气温不是主要自然因素,A错。风力可以助长火势,但不是火灾发生的原因,C错。水文,一般是河流的水文特征,与火灾没有必然联系,不是主要自然因素,D错。
小题3:森林火险等级高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一现象体现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因素变化,会引起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D对。A、B、C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在能源中地位逐渐下降,其原因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9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小题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考察中国土地利用情况,图中判断,A项,林地前后期多增加,排除A;B项,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排除B;C项,前期减幅最大的为灌丛草地,排除C;考生观察图中增加面积和减少面积之差,故选D。
小题2:题意“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关键在于考查植被的功能,图中,在后期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在增加,裸岩地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D.多数可再生资源,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例A、C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A__________、C__________。
(2)简述图例B所表示的环境问题及该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环境管理就是对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土地的荒漠化 酸雨
(2)B表示的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森林锐减的原因有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
(3)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分布。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A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土地荒漠化;C主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等地,为酸雨。
(2)根据图示:B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和西南横断山区,表示的环境问题为森林的锐减。森林锐减的原因有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
(3)环境管理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区域地理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