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5月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观光农业生态园区、现代农业出口园区等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星罗棋布,并且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趁势。政府在指导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还免费为周边的农民示范、推广高科技的栽培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谓寸土寸金,通过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以加快农业发展。
材料三:现阶段浦东新区的第二产业主要为高端加工业,第三产业主要为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技术服务等,下图为浦东新区1987年与2007年区域产业结构比较表。

(1)图中长江入海口沿海水域海底地势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图中A、B两处中,白天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点,夜晚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6分)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虑,该地区历史上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其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目前,该地区农业结构已经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为主的高效城郊农业。(8分)
(3)试从环境角度简述上海市精品钢铁基地布局的合理性。(4分)
(4)简析浦东新区建立以来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影响该区域目前第二、二产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0分)
参考答案:
(1)由西南向东北加深(自西向东逐渐变深)? B? A? (共6分)
(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旱涝灾害?观光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每点2分,共8分)
(3)位于城市核心区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上,有利保护市区大气环境;位于黄浦江下游,有利于保护城区水源(每点2分,共4分)
(4)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分)?人才、交通和环境(6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长江入海口沿海水域不同深度的分布,可知长江人海口沿海水域海底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加深;图示天气系统为低压槽,A位于低压槽中,云层较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白天气温偏低,B点气温高,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所以A地夜晚气温较高。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虑,该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充足,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种植,历史上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其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根据材料二信息,目前,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高,土地资源不足,农业结构已经调整为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等为主的高效城郊农业。
(3)钢铁企业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根据图9可知,上海市精品钢铁基地布局位于城市核心区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上,有利保护市区大气环境,同时位于黄浦江下游,有利于保护城区水源。
(4)从图10中浦东新区1987年与2007年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知浦东新区建立以来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现阶段浦东新区的第二产业主要为高端加工业,第三产业主要为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技术服务等”,这第二、三产业对科技人才、交通便捷程度和环境要求较高,所以该区域目前第二、二产业的主要因素人才、交通和环境。
考点: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地形、农业、城市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题。

小题1:关于图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 C河段较A河段水质差,水量大
B. B处存在的典型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C. A、C处农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盐碱化问题
D.图示河段秋末、初春都有凌汛现象
小题2:图示区域内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据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带属于(?)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地域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地区是黄河上游段,C段流经河套平原,水质较好,此段降水较少,用水量大,河水量较少,A错;B处在农牧交错带,这里降水少于400mm,主要问题是荒漠化,B错;A河段在宁夏平原,C段是河套平原,这里降水少,农业用水量大,蒸发旺盛,有明显的盐碱化问题,C错;图示河段A中初春有凌汛现象秋末没有,D错。选C正确。
小题2:图示区域内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还有黄河上游众多的水电站,形成发展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选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西电东送主要是为了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状况,并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西起新疆的霍尔果斯,经西安、南昌,南下广州,东至上海,干线全长4 859 km,加上若干条支线,管道总长度超过7 000 km。下图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及中国西气东输线路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试分析中国与中亚进行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3分)
(2)简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对中国产生的有利影响。(4分)
(3)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到达中国霍尔果斯的这条天然气管道,穿越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比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2分)
A.两线输气终点均为能源紧缺地区
B.两线均经过季风气候区
C.两条线路设备投资大,但运输连续性强
D.两线建设不可能破坏沿线生态
参考答案:(1)地缘相近,能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短,安全性好;(1分)中亚能源资源丰富;(1分)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供应紧张,市场需求量大。(1分)
(2)增强能源安全性;(1分)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1分)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1分)改善东部大气环境状况。(1分)
(3)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水资源紧缺(3分)
(4)C(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中亚地区距离中国较近,能源丰富;中国能源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第(2)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入区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缓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第(3)题,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第(4)题,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终点是我国新疆境内的霍尔果斯,而西气东输的终点是上海,因此线路不同,区域特点也有差异。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区域环境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区域能源调配的主要影响,可借鉴课本相关能源调配的内容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目前,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的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