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问题: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2.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3.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4.下列有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
D.过渡放牧
E.过度放牧
F.过度开垦
G.过度樵采
H.水资源利用不当
I.水土流失
G.土地沙化
裸岩
次生盐渍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本区荒漠化趋于严重
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宁夏沙坡头采用方格状沙障固沙,是为了保护兰新铁路被腾格里沙漠的侵袭
参考答案:1. A
2. C
3. D
4.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荒漠化。
1.注意“自然条件”,故选A项。
2.教材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列出了五种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百分比,其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过度樵采。
3.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导致土地盐渍化,而加剧了荒漠化。
4.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固沙,是为了保护包兰铁路;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工程C 是?,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该工程中、东两支线的调入区需大量调入该资源的原因。(7分)
(2)图中 B 是??工程,它将形成南部、中部、北部三大输送通道;其北部通道是将??的水电和?、?的坑口电站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4分)
参考答案:(1)南水北调
自然:华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纪变化大
河网密度小,同时河流上游多处于干旱地带,河湖水资源蕴藏较少,人均径流量小
地下水缺乏补给且过量开采
人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居民生活及工农业需水量大
灌溉方式和生产工艺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2)西电东送?黄河上中游?山西?内蒙古
本题解析:第(1)题,有图中信息可知,工程A为西气东输,B为西电东送,C为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原因结合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
第(2)题,本题易错点主要有是一部分学生只知道西电东送输送的是电能,但不能深入分析是什么电能,是水电还是火电;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西电东送的三大输送通道相关知识不熟悉,说明这些学生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为常规考点,学生只要扎实基础知识,认真审题,不难回答。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从考查内容看,结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措施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综合题比重较大。题目多以区域图、示意图、等值线图、柱状图和表格等形式呈现信息资料,考查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现象变化的成因分析等。
【方法技巧】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主要从原因、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线路选择、工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4)问题。
材料一
表1 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指标
|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后工业化时期
|
人均GDP($)
| 260~728
| 728~1456
| 1456~5460
| 5460~13104
| 13104以上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50以下
| 50~70
| 70~87
| 87~98
| 下降
|
表2?广东省各地带工业化发展阶段
指标
| 山区
| 两翼
| 珠江三角洲
| 全省
|
人均GDP($)
| 1054
| 1249
| 5594
| 2381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72.66
| 80.33
| 96.22
| 92.24
|
注:2004年数据,根据2005年《广东统计年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通过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目前珠江三角洲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材料三: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及其产业结构演变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广东省大致处于工业化__________阶段,珠江三角洲处于工业化__________阶段。
(2)珠三角产业转移接收地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3)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可知,珠江三角洲工业由开始的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发展为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目前升级为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
(4)简述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中期?后期
(2)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地租。
(3)原料?劳动力?技术
(4)迁入地:有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
不利:可能会加大环境污染程度。
珠江三角洲: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减轻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2分)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冬奥会计划于当年的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黑海之滨的索契举行。索契被称为俄罗斯的夏日之都,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下图为索契的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克拉玛依基本气候情况(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平均气温(℃)
| -15.4
| -11.7
| 0.1
| 13.0
| 20.0
| 25.9
| 27.9
| 26.0
| 19.6
| 9.9
| -1.3
| -11.0
|
平均降水(mm)
| 4.2
| 2.1
| 3.6
| 6.6
| 16.3
| 13.1
| 20.0
| 15.1
| 7.4
| 5.6
| 6.1
| 5.3
|
?

(1)读图10中甲、乙两地区示意图,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要归纳图中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12分)
(2)索契和克拉玛依两城市纬度位置相近,但最冷月的气温差异显著。试比较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2分),气候干旱,降水少(2分);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2分);土壤贫瘠(2分);多内流河和内流湖;?水资源短缺(2分),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2分)。(12分)
⑵索契的冬季气温比克拉玛依高。(2分)克拉玛依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2分),冬季受干冷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温快(2分);索契:冬季北部大高加索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2分),滨临黑海,黑海的增温作用(2分)。(10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关键在于学生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熟悉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就可以从气候特点,推出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特点。
(2)分析气候差异,主要分析气候影响因素,如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季风等。索契地处黑海、里海沿海附近,距海近,受海水的调节影响,相对偏海洋性,温差小,气温高,而克拉玛依远离海洋,大陆性强,降温快;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所给“地上河示意图”,回答问题:(每空1分,9分)

(1)这是黄河 游示意图,河道特点是 ,它是由
形成的。
(2)黄河两岸人民创造了 办法,实现 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3)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来约束,一遇暴雨,有 危险。黄河之害在于 ,治黄关键在于 ,因此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 是治黄之本。
参考答案:(1)下 河床高?水流缓慢,泥沙堆积?(2)引黄灌淤?水沙资源? (3)决口?下游决口改道?治沙?水土保持
本题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一方面图中是地上河,一方面是位于河南开封的位置。判断是位于黄河下游。(2)引黄灌淤?水沙资源,综合利用。(3)地上河的危害及治理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