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地貌是“被戈壁风沙吹蚀、磨砺而形成”,结合该地貌的景观图可以推断出,该地貌成因是岩性差异和风力侵蚀。
【小题2】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物理风化明显,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因此多大风,风力(侵蚀)作用表现显著,因此地理兴趣小组计划实地考察该景观,应选择前往我国西北地区。
考点: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
B、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C、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D、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2、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
A、沿海地壳下沉
B、该区植树造林
C、黄河人海泥沙减少
D、海平面上升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回答问题。
【小题1】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小题2】图②是 ( )
A.冰川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
D.海浪侵蚀地貌
【小题3】图③地貌形成于 ( )
A.河流出山口
B.河流入海口
C.河流中游
D.河流上游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小题1】①表示褶皱,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②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
侵蚀而形成的地貌;③表示河口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④表示断层,
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故选D项。
【小题2】图②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
【小题3】图③表示河口三角洲。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 ,乙为 。(2分)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 ,(2分)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 (1分)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地状况为(单项选择)( )(2分)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凹凸不平
D.地壳先下沉后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 地比较好。(1分)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 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 地。(2分)
参考答案:
(10分)
(1) 背斜(1分) 向斜 (1分)
(2)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 (2分)
沉积(或堆积)(1分) A (2分)
(3) 甲 (1分)
(4) 乙地(1分) 甲地(1分)
本题解析:
第(1)题,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背斜,乙为向斜。因为从形态上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乙处岩层向下弯曲。
第(2)题,本题考查背斜谷成因。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地状况为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第(3)题,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甲地比较好。因为甲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安全干燥。
第(4)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甲地。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试题综合性强,但考查知识点较为基础,涉及考点有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1.褶皱与断层的对比分析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地垒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地堑常形成谷底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谷地或盆地
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地壳运动较稳定状况下的河流上游至下游下蚀速度与侧蚀速度关系示意图(虚线abcde为实际线)。完成各题。
【小题1】一般情况下,“V”形谷在哪条曲线代表的河段上最典型
A.ab
B.cd
C.de
D.df
【小题2】促使下蚀速度Vb>Va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海拔高
B.流量大
C.岩性软
D.位于断层上
【小题3】df线最可能代表下列哪条河流的河段
A.鄂毕河
B.圣劳伦斯河
C.黄河
D.莱茵河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了河流的下蚀和侧蚀。
【小题1】“V”形谷多分布在河流上游,是流水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的,图中ab和bc段下蚀作用较强。
【小题2】abc段侧蚀作用小于下蚀作用,即该河段以下蚀作用为主。b处下蚀作用最强,可能是落差大,也有可能是流量大。
【小题3】f处无下蚀作用,df段以侧蚀作用为主,说明在该河流的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下蚀作用很小。这些特点与黄河下游相近:为地上河,河床高,以侧蚀作用为主。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中国区域差异》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