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19 06:42:00
【 大 中 小】
|
1、综合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10分)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_(2分),乙为__________(2分)。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_____(选择填空)(1分)。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____地比较好。(1分)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__地(1分),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___地(1分)。
参考答案: (1)背斜?向斜?(4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A?(3分) (3)甲?(1分) (4)乙?甲?(2分)
本题解析: 第(1)题,由图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乙地岩层向下弯曲,故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第(2)题,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根据岩层形态可知,本区岩层先水平运动,形成褶皱,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从而形成甲、乙构造上覆盖的水平岩层。 第(3)题,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甲地比较好。因为甲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安全干燥。 第(4)题,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甲地。因为背斜有油气,向斜有水。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掌握向斜、背斜的判断方法。(2)会判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3)明确地质构造在现实中的实践意义,如背斜有油气,向斜有水,断层有泉。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下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2分) (2)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 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3分) (3)说出丙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对过程①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4)人类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简述该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0分) (1)甲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易受侵蚀,形成谷地(2分) (2)②会增强(1分)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辐射增强。(2分) (3)丙处是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大量火山灰导致①作用明显减弱(削弱)(2分) (4)d(1分) 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1分) 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1分)
本题解析: (1)图示甲处岩层结构是中心老两翼新,呈拱形,是背斜构造。甲在地貌上表现为谷地,主要是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松散容易被侵蚀。 (2)②是地面辐射。乙处植被少,是深色的土壤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 (3)丙处是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使大气层中的粉尘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增强,导致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①的作用明显减弱。 (4)人类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河流由于重力作用由高向低处流,冲蚀作用形成河谷等侵蚀地貌,在平原地区,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等堆积地貌。 考点: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图,“沿16°纬线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A处自然带名称为________,简述该地这种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小题2:B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________,该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属________地带性分布规律。简述该地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小题3:目前,C、D两地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________,E处海盆中有可能找到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是________矿。 小题4:某人从A处先向南后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依次经过的自然带(除A、B处以外)如下,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写序号)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参考答案:小题1:热带荒漠带 在沿海呈狭长分布。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水偏少,南北延伸很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隔,东西分布狭窄。 小题1:热带雨林气候 非地带性 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小题1:D?海底锰结核 小题1:②→⑤→④→③→①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自然带的分布。 小题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A位于南美洲西岸,故判断为热带沙漠气候下形成的热带荒漠景观,其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和沿岸洋流分布分析。 小题2:图示B位于巴西东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和沿岸暖流,故降水丰富而形成,属于非地带性因素。 小题3:C位于西部安第斯山脉,故为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而D为巴西高原,为古老久经侵蚀的高原。海盆中的典型矿产资源是深海锰结核。 小题4:A处为热带荒漠带,向南依次经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之后在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经过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热带草原带。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现实中复杂的褶皱山岩层并不一定是很规则。从而得出结论:背斜、向斜的判断不是以岩层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2014年冬奥会计划于当年的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的索契举行,索契是俄罗斯南部著名城市。
 小题1:关于索契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里海之滨 B.位于波罗的海之滨 C.位于咸海之滨 D.位于黑海之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