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4分)
(2)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和不足?(4分)
(3)A、C两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解决的措施分别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1)(每空1分,共4分 每空填对一种作物即可,有填错的作物不得分)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优势: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始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答对两点2 分)
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答对两点2 分)
(3)A:黑土肥力下降。? B:洪涝严重(2 分)。?
A: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注意加强黑土培肥(秸杆还田);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答对两点2分)
B:严禁沿湖围垦,做到退耕还湖,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搞好分洪工程;营造中上游地区的防护林;修建水利工程。(答对两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地理事物的轮廓判断,甲图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油菜、桑蚕和棉花等;而乙为我国东北地区,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春小麦和玉米,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甜菜、大豆等。(2)甲地区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人地关系、交通、科技、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注意结合两地的实际比较分析优势和不足。(3)图示A位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由于长期的重利用,少养护,故黑土流失严重,主要才措施可从合理耕作,合理施肥和加强植被保护,保持水土等措施分析。而C位于洞庭湖平原,受长期的围湖造田影响,故该地区洪涝灾害多发,故治理措施主要从退田还湖、建分洪蓄洪区和河流上游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我国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区域地理概况,学会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思维。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区域地理常规考点的总结与归纳,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读后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较多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近几年,图中两条河流河口附近出现咸潮,试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位于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廉价丰富;地价低廉;著名侨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2)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紧张。
(3)积极发展核电业,建设了秦山、大亚湾等核电站;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
(4)咸潮出现的时间是降水较少的冬春季节;这两个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目前解决咸潮的最有效措施是从上游调水,引淡压咸,从长远来看还应该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产业,同时应该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0分)阅读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规划建设的“西三角经济区”包括重庆经济图、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材料二:成都、西安气候统计资料
城市
| 1月均温(℃)
| 7月均温(℃)
| 年降水量(mm)
| 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
| 无霜期(天)
|
成都
| 6
| 25.1
| 1500
| 1071
| 296
|
西安
| —0.9
| 26.6
| 658
| 2267
| 232
|
(1)读材料二气候资料,从农业生产看,成都平原较渭河平原有哪些气候资源上的优势?(3分)
(2)据材料中的图表内容分析说明西安和成都冬季气温的差异及其原因。(3分)
(3)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有哪些有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①1月均温高,生长期较长(1分);②年降水量丰富,水源充足(1分);③无霜期较长,热量较丰富(1分)。?
(2)西安冬季气温较成都低(1分) ①西安比成都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白昼较短,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1分);②西安接近冷空气源地,易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或成都受(秦岭)山地阻挡,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小(1分)。
(3)①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②优惠的西部大开发政策;③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④地处中部地带,市场潜力大,经济腹地广(每点1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解析:
(1)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要从光照、热量、降水等方面分析。成都平原纬度较渭河平原低,冬季风对其影响较小,所以1月均温高,生长期较长;无霜期较长,热量较丰富;年降水量丰富,水源充足。
(2)比较西安和成都冬季气温差异要结合气候统计材料表,原因可结合纬度、地形、冬季风等因素回答。西安比成都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白昼较短,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西安接近冷空气源地,易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或成都受(秦岭)山地阻挡,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小。
(3)西三角经济区的优势要结合其位置、资源、市场、劳动力、政策等分析。 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优惠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④地处中部地带,市场潜力大,经济腹地广。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受金融风暴影响,珠三角地区产业纷纷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转移至我国西北地区。
材料二:如图

根据材料一,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对于珠三角的比较优势有哪些?(3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宁蒙交界处形成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4分)
(3)宁蒙交界处的工业园区因“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大力发展,成了中国西部的“百里污染带”。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1)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对于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好;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优势;市场腹地广阔。
(2)由材料二可以判断,宁蒙交界处形成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水源丰富;地价低廉;煤炭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善政策优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大面积草场、耕地被占用;三废污染;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该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
D.④禁止过度开垦,大力倡导退耕还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