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22 03:43:34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据此完成下题。 小题1: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包括(?) ①迁移农业?②迁都巴西利亚?③大规模的农场开发 ④商业性伐木?⑤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 小题2:亚马孙地区雨林被破坏的根源是(?) A.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 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 C.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巴西政府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迁都与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破坏无直接的必然联系。 小题2:从“根源”入手,人地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口增长过快和贫困。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上,如图)于2008年12月底实现大江截流。据此回答1—2题。?
 1.向家坝水电站选在12月底截流的原因是此季节? [?] A.工程计划安排 B.气温相对较低 C.鱼类的洄游期 D.河流流量较小 2.该水电站建设对水库库区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A.降水变率增大 B.水质变差 C.水土流失加剧 D.地震频繁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深刻影响着人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森林的生态功能。“地球之肺”,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故主要从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角度分析。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为缓解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用水不足问题,最可行的措施是(?) A.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冰雪融水量 B.限制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业 C.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D.人工降雨,增加地表径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针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紧张,最可行的措施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既利用缓解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又利于保护环境。故A项增加冰雪融化量会导致高山地区冰川减少,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A错误;限制畜牧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人工降雨,不符合持续性原则,D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解决地区环境问题的最佳措施和分析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列两图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和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4)根据材料二,用现代地理的理论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变小 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 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 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4)河流上游地区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湖地区淤积,河湖变浅,水位抬高。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洞庭湖面积在逐渐减少。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2)本题考查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3)本题考查洞庭湖湿地保护的措施。 (4)本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