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春季森林火灾
B.夏季长江中下游洪水
C.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D.冬季海南岛橡胶园受寒潮袭击
2、综合题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
?
|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 森林覆盖率
| 主要湖泊蓄水容积
| 湖泊面积
|
50年代
| 36.38万平方千米 (1957年)
| 22%(1957年)
| 洞庭湖293亿立方米
| 洞庭湖4 300平方千米
|
90年代
| 79.94万平方千米 (1986年)
| 10%
| 洞庭湖174亿立方米
| 洞庭湖2 600平方千米
|
?
(1)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开发水能资源,上游地区已建成世界著名的___________工程。在图中用“∥”符号标出。
(2)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 000多亿元,1998年长江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多1万多立方米每秒,水位创历史最高,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中游最大的威胁是洪水灾害,防治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上游和下游段综合整治的重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我国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是
[? ]
A.长江
B.秦岭- 淮河
C.黄河
D.大别山
4、综合题 (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该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小题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支系统组成的。(4分)
小题2: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12分)
小题3:据图指出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10分)
5、单选题 六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一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带
B.武汉到上海一带
C.太原到石家庄一带
D.长江口到珠江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