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澳大利亚某区域示意图。

⑴图中,A是?(山地),B地位于A山地的?坡,降水多属?雨;C地由于位于?区,降水?。
⑵D地的农业区域类型主要是?,该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主要畜牧业产品是?。
参考答案:⑴大分水岭 迎风 地形雨影 稀少?⑵混合农业 小麦 羊毛
本题解析:(1)图示A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太平洋沿岸,故判断为大分水岭,图示B位于大分水岭的东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故多地形雨。而C地位于背风坡(雨影区),降水量较少。(2)图示D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小麦,而畜牧业以牧羊为主,主要的畜牧业产品为羊毛。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掌握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非洲降水量分布图,回答:(7分)

(1)非洲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是:①________湾沿岸 ②________盆地 ③________岛东部上述三地区都是________气候类型;
(2)非洲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是:④________,该地区是________气候类型;
(3)非洲气候普遍暖热,因而被称为(? )
A.于旱大陆
B.高原大陆
C.热带大陆
D.湿润大陆
参考答案:
(1)几内亚湾?刚果?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
(2)撒哈拉沙漠?热带沙漠气候
(3)C
本题解析:
(1)读图可以看出,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非洲降水量较多的地区。
(2)非洲撒哈拉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是非洲降水量较少的地区。
(3)非洲绝大部分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少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普遍暖热,因而有“热带大陆”之称,故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7分)
材料一?某区域图及亚松森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潘塔纳尔沼泽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块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范围涉及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等多个国家。总面积达2420O平方千米,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材料三?巴西利亚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表

材料四?巴拉圭是地处南美洲内陆的一个发展中国家,2009年12月。该国政府与世界第二大矿业集团——力拓集团加拿大铝业公司签署了在巴拉圭投资35亿美元的铝冶炼建设项目。
(1)指出图中50°经线以东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2)说出潘塔纳尔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其成为世界最大湿地的原因。(9分)
(3)据表归纳巴西利亚城市径流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4)分析图中铝冶炼工业园区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和缓;海岸线较平直。(6分)
(2)规律:季节变化大(1分);?雨季扩大,旱季缩小(2分)。
原因:盆地范围大,汇水面积大;地势低洼,容易积水;降雨量大,河网密集;水生植物丰富,涵养水源能力强(答对3点得6分)。
(3)特点:地表径流不断增加,地下径流不断减少;(4分)
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绿地减少,(4分)导致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水蒸发量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小。(2分)
(4)条件:靠近水电站,电力充足;铝土矿丰富;廉价劳动力丰富;地租低;政府政策支持。 (答对4点得8分)
影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面积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工业“三废”污染环境。(答对2点得4分)
本题解析:
(1)在描述地形特征时,主要描述内容有:主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海岸线状况。根据材料一图中的经纬度为:60°--50°W,20°--23.5°S,可以确定该区域为南美洲,图中最大的国家为巴西。50°W以东,北部有“巴西利亚”,是巴西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比较稀疏,地形起伏比较和缓;南部地区等高线较为密集,且临海,所以有沿海平原分布,但是比较狭小;从海岸线分布来看,比较平直。
(2)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密切关系,而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就一定会首先想到气候类型。根据亚松森的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是热带草原气候,所以潘塔纳尔湿地的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故湿地面积就会体现出明显的积极变化:干季时面积缩小,雨季时会扩大。
注意题目中的“最大”二字,不仅是湿地,而且面积最大,所以在考虑时就要两方面都要关注。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结合材料一地形图,地形为盆地地形,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盆地面积大,导致该区域的汇水面积大;水生植物丰富,涵养水源能力强。再结合本区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较丰富,河流比较丰富,水资源比较丰富。
(3)依据材料三表中数据比较容易看出巴西利亚城市径流变化的特点:地表径流不断增加,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注意使用水循环的原理来解决此问题。根据材料三得知是“巴西利亚城市建设中的水量平衡百分比”,在城市化中,主要是改变了地表的组成物质,而且绿地面积也会随之减少。进而改变了地表径流,使地表水很容易汇集到一起,且停留时间变短,然后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河流或者湖泊。在这个过程中,减少了地表的下渗,进而能够变为地下径流的水量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在城市中因地表径流停留时间变短,所以蒸发减少,而且随着植被的减少,植物的蒸腾也会减少,总体蒸发量减少,区域气候可能变得相对较干燥。
(4)注意材料四中的“发展中国家、该国政府与世界第二大矿业集团——力拓集团加拿大铝业公司签署了铝冶炼建设项目”,可以看出该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国家对冶炼工业也大力支持,地价较低。依据材料一图,可以看出该国铝土矿资源丰富,且靠近伊泰普水电站,能源丰富。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工业本身出发,注意工业所处的区位,针对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综合考虑。因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山区,故会导致山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冶炼工业分布地区,因冶炼工业为重污染工业,所以废水、废气、废渣都会对该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分析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2010年海地和智利的强烈地震对比资料

材料二: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题1:比较海地和智利两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完成以下表格:

小题2: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分析智利震中地区属于__________气候,地震发生时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海地及其周围岛屿以种植甘蔗著名,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区种植甘蔗的有利条件_____
小题4:智利近500年来经历了大约500次较强烈的地震,而海地上一次地震则发生在250年前,请根据材料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海地地震的震级比智利小,但死亡人数远高于智利,试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至少3个方面)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地中海?炎热干旱
小题3: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降水丰富。(2分)
小题4: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地震和火山;而海地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壳相对较稳定。(2分)
小题5:海地地震震源浅;震中位于人口稠密的首都附近;房屋质量差,抗震能力低;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救灾不及时等等。(3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位置的描述。描述地理位置应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方面进行。海地位于热带,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属于西印度群岛岛国,濒临加勒比海、大西洋,主要邻国为多米尼加;智利位于南温带,属于南半球、西半球;属于南美洲西岸国家,濒临太平洋,主要的邻国为阿根廷。
小题2: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根据智利地震震中位于大陆西岸,30°S-40°S之间,为地中海气候,2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
小题3: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海地及其周围岛屿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小题4: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地震和火山;而海地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壳相对较稳定。
小题5: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危害。海地地震震源浅;震中位于人口稠密的首都附近;房屋质量差,抗震能力低;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救灾不及时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小题1:关于航线各地及有关航行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①马六甲海峡位于航线的丙丁之间
②马六甲海峡位于航线的丙乙之间
③为利用风力,古代商船队一般选择夏半年出发,冬半年返回
④为利用风力,古代商船队一般选择冬半年出发,夏半年返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