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阶段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联系。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之间的联系性,也反映了区域具有开放性。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根据材料和我国某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青海湖整体水位持续下降,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近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青海湖水位上涨54厘米。随着水位上升,青海湖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比2008年增加了132平方千米。
(1)简述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该区域气温日、年较差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分析近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该地域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2分)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较快(或: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日较差大。(2分)地势高,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较少受寒潮的侵袭,年较差小。(2分)
(2)降水增多,入湖水量增加(或:环湖地区云量增多,降低湖面水体蒸发量,减缓了青海湖水位下降);(2分)随着全球变暖,环湖地区气温升高,周围高山冰川积雪持续消融,使入湖河流流量增加。(2分)采取了有效的生态治理措施,改善植被,对青海湖水位上升起到积极作用。(2分)
本题解析:(1)影响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势、下垫面、海陆位置等。(2)青海湖面积扩大就是水位上涨,原因从自然方面就是全球变暖冰雪融化;人为方面改善生态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 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家具等为主;而中期则以计算机外设部件为主,2000年以来,开始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转移至大陆。据此完成(1)——(2)题。
(1)这种产业转移
[? ]
?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转移
? C、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2)台湾产业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 A、大陆地价、工资水平较低
? B、大陆服务业发达
? C、台湾劳动力素质较低
? D、台湾人口数量剧减
参考答案:(1)D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土地总面积137万亩,平原面积占95.7%。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全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市农业分布图。

材料三:下表为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项目
| 2010年
| 2020年
| 2030年
|
人口(亿人)
| 14.42
| 15.47
| 16.00
|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 6 056
| 6 838
| 7 360
|
人均粮食消费量(千克)
| 420
| 442
| 460
|
(1)试评价顺义区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2)北京不同地区的农业各具特色。远郊山区主要发展防护林,核桃、柿子、板栗、梨树等经济林,说明其主要意义。
(3)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4)试从气候、地形、水源三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参考答案:
(1)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不利: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冬季气温低,易受寒潮影响;冬春多风沙灾害;土壤盐碱化严重。
(2)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增加经济收入。
(3)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都上升。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消费量上升。
(4)有利: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并且雨热同期,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东部地区多为平原,地势低平;东部地区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不利: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繁;山区多,平原和耕地比重小;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方有余,北方不足。
本题解析:
第(1)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形平坦,而不利条件主要从自然灾害方面来分析;
第(2)题,结合示意图和山区农业生产地域特点来分析,参考山区立体农业的优点并结合当地区域实际来思考;
第(3)题,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增加量大,势必会增加粮食的消费量,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会增加;
第(4)题,从粮食生产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灾害方面来分析即可,或者参考中国粮食问题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与特点,另外本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调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保卫开发和建设这块宝地。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甲地形区的名称是?
?
(2)乙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3)结合材料二,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参考答案:(1)松嫩平原?(2)①四周被山地和丘陵包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河流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夏季。?③上游多条主要支流汇聚,致使流经该市的干流流量增大。
(3)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差;技术、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竞争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对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题解析:东北是我国发育比较成熟的一个经济区,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在我国均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资源的枯竭,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新技术冲击等,东北经济发展进入疲软期,如何振兴,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学们可以类比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河南焦作等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之路,提出自己的对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