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 B.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 C.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D.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所学气候分布知识:“西藏西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结合位于河谷(左图景观)可推断出形成该土林的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C正确。
【小题2】菲律宾中部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使薄荷岛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突然遭到强烈侵蚀,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较少,树木难以生长,只能长草,因此B正确。
考点:特殊地貌成因推断;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读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I→V)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地质时期(I→V),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A.I→III 海退,III→V 海进
B.I→III 海进,III→V 海退
C.I→IV 海退,IV→V 海进
D.I→IV 海进,IV→V 海退
小题2:能体现石灰岩形成的旅游景观是
A.华山悬崖峭壁
B.云南路南石林
C.黄山石猴观海
D.长白山天池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题干“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换个角度理解就是砂岩形成于浅海、石灰岩形成于深海、页岩居中;同一海域的海底,若在垂直方向上三类岩石都有分布,说明地质时期该海域海水深度在不断变化,若变深就是海进,变浅就是海退。图中信息显示出该海域5个地质时期的岩石类型,在最老的I时期该海域形成的是砂岩,说明当时该海域是浅海,到II、III时期时,该海域又分别形成了页岩、石灰岩,说明海水在逐渐变深,是海进;随时间推移,到IV 、V时期时,该海域又分别形成了页岩、砂岩,说明海水在逐渐变浅,是海退,所以B选项正确。
小题2:云南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该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图示①表示褶皱为内力作用形成,②表示风蚀蘑菇,为外力作用形成;③表示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④为断层为内力作用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 ]
[? ]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等,通过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改变地表形态。通过上述4图可知:A图为褶皱,B图为断层,C图为流水沉积作用,D图为火山喷发。所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C。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大气的热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