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比较渭河平原和秦岭积温(≥10℃)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2)分别说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分)
(3)说出乙地形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自然条件。(3分)
参考答案:
(1)渭河平原≥10℃的积温为3500℃-4500℃;秦岭≥10℃的积温为2500℃-3500℃,积温较低。(2分)
渭河平原地势较低,积温较高;秦岭山地地势较高,积温较低。(2分)
(2)华北平原:流水的沉积作用;地形趋于平坦。(2分)
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地表崎岖不平。(2分)
(3)沿河谷呈带状分布;河谷沿岸,地形平坦;沿河流分布,水资源丰富。(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等值线,渭河平原≥10℃的积温为3500℃-4500℃。秦岭≥10℃的积温为2500℃-3500℃,积温较低。根据分布位置分析,渭河平原位于秦岭北面的渭河谷地中,地势较低,积温较高。秦岭山地地势较高,积温较低。
(2)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地形趋于平坦。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受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影响,所以地表崎岖不平。
(3)图中乙地形区城市沿河谷呈带状分布。因为河谷沿岸,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便于生产居住。河流有供水功能,沿河流分布,水资源丰富。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貌成因,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该图为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E.雪线上升
F.暖冬频繁
G.海平面下降
H.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全球的气候变化。
1.结合树木年轮的疏密分布。由四周向中心依次稀疏—密集—稀疏,反映的气候变化与B相符。
2.M时期树木生产缓慢,反映气候较寒冷,植物生长缓慢,则气候寒冷,C项海平面下降;正确(因为气候变暖,则海平面上升)。
本题难度:简单
3、填空题 图为锋面气旋示意图。读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北半球的冷锋
B.锋面过境后,M地的天气状况是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C.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冷锋
D.锋面过境后,M地的天气状况是天气转雨,气温升高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图示风向向左偏,故判断位于南半球,A错误;C正确;图示即将经过M地的锋面为冷锋,则锋面过境后,可能出现气温下降、天气转晴,B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风向箭头,并结合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和冷锋过境的天气特征等内容即可判断,注意结合图示和选项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回答:

小题1: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利用盛行风在甲、丙、丁三地之间往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利用东北风,从甲经丙到达丁地
B.夏季,利用西南风,从丁经丙返回甲地
C.冬季,利用西南风,从甲经丙到达丁地
D.冬季,利用东北风,从丁经丙返回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