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B.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多 D.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高的特点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D
本题解析:
小题1: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山西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形起伏大,故交通不便,②错误;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率低,区域的发展应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④错误。
小题2: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提高,故市场广阔,而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高的特点,不属于市场因素。
小题3: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且开发利用技术难度低,故我国的能源资源始终以煤炭为主,约占60%以上,其次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小题4: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反映了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主要依赖于生产的发展,故主要从山西省生产简单,没有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分析。
小题5: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我国能源的供应紧张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上升;而能源总量不足;而我国的能源人均消费量低,②错误;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高,③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强,学生只要掌握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概况和我国的能源消费和主要的能源问题等内容即可。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
材料二:雅鲁藏布江(Yarlung Zangbo River)在古代藏文文献中称为“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 位于西藏自治区, 是中国最高的大河,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上游称为马泉河,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它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克罗拉多峡谷(长440公里),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深3200米左右),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水能蕴藏量丰富,在中国仅次于长江。
(1)描述西藏地区年降水量线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述年降水量线明显向雅鲁藏布江上游凸出的主要原因。(6分)
(2)简述甲乙两区域河流流向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流向差异的主要因素。(8分)
(3)试评价雅鲁藏布江建设水电站的条件。(10分)
(4)该地髙寒环境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沿河谷出现明显弯曲,(2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西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2分)
(2)甲区域河流以东西走向为主,(2分)乙区域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2分)原因:甲区域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2分)乙区域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发育成西北-东南向。(2分)
(3)有利:雅鲁藏布江的落差很大,水能丰富(2分)。加上沿江人口稀少,迁移费用少,可以减少工程投资。(2分),峡谷地区,建坝费用低(2分)
不利的是: 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不便(2分)当地生态脆弱,对于当地环境及小气候的破坏;(2分)2 对于下游印度及孟加拉国家的影响(2分)(答对两点就可,最多给4分)
(4)有利条件: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2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2分)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且病虫害少。(2分)
不利条件:气温较低,热量不足(2分)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合喜温凉、生长周期长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合放牧耐寒的牧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本题解析:
(1)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的变化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位置发生弯曲。主要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沿河谷深入,受地形抬升,降水较多。
(2)从图中的河流分布来看,甲区域的河流主要是东西走向,乙区域的河流主要是西北-东南走向。影响河流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3)评价某项工程建设的条件,一般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分析。水电站的修建一般选择水量丰富、落差大的地方,雅鲁藏布江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同时因为该地区人口稀少,可以减少搬迁费用;峡谷地区,建坝的费用低,可以节省建设投资。以上都是有利条件。由于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给水电站的修建带来了困难;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对当地生态和气候造成不利影响;雅鲁藏布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在我国境内修建水电站,容易对下游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4)分析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高寒气候由于气温较低,热量不足,所以仅适合喜温凉的作物生长,作物种类少;畜牧业也只有耐高寒的畜种。有利条件是高原地区关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作物单产高;由于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深圳在改革开往以前还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渔村,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一个大城市。据此回答 题。
4.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5.我国加入WTO后,影响深圳进一步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参考答案:4. B? 5.D
本题解析:1980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著名的大都市。近年来,深圳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为深圳进一步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0分)
资料一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资料二 城市化发展曲线图
资料三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 项目 | 南部 | 中部 | 北部 |
| 2000年人口比重(%) | 21 | 36 | 43 |
| 2000年城镇化水平(%) | 43 | 34 | 25 |
| 2005年GDP(亿元) | 2 181.62 | 484.97 | 51.32 |
| 2005年人均GDP(元) | 33 263 | 28 930 | 17 157 |
| 地貌类型 |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 台地、丘陵 | 山地、 丘陵 |
参考答案:(10分)
(1)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 降水(雨水) (1分)
(2)水资源(或水能资源或M河流) (1分)
(3)南部高,北部低(1分) B(1分)
(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1分)?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1分)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每点1分共3分)
本题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珠江流域的气候类型,及河流的补给形式。该流域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河川径流的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第(2)题,本题属于地理基本知识内容的考查,根据珠江流域自然环境的特点回答。M江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水资源(或水能资源或M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3)题,阅读表格中前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城镇化进程阶段的判断要把表中数据落实在“城市化发展曲线图”上进行对照。
第(4)题,从“M江流域示意图”可以看出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其成因要结合表1中的“GDP”和“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题目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功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根据题文中信息对河流进行定位,明确了M河流是珠江,该流域的气候类型、河流补给形式、流域开发的核心也就迎刃而解了。(2)学生要注意从“M江流域示意图”来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其成因要借助题文结合“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来分析区域城镇分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森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
①全球气候失调?②生态环境恶化?③臭氧破坏加重?④自然灾害频发?
⑤地震、火山加剧?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森林破坏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失调,①对。生态环境恶化,②对。臭氧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增加造成,与森林破坏无关,③错。森林破坏导致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④对。地震、火山是内力作用形成,与森林破坏无关,⑤错。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⑥对。所以A对。B、C、D错。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宇宙中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