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小题1:甲地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漠河在北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大兴安岭是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而非绝对的内、外流区分水岭;松花江干流自西南流向东北(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下游结冰期不一致,故有凌汛现象。
小题2:题目设问针对“东北平原”,由辽河和松花江的流向可知,东北平原中间高,南北低;东北平原夏热冬冷,但是并不出现伏旱,伏旱现象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东北地区农业实行国营大农场经营,机械化程度高;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小题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迁移到东北应该是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需要,外加“上山下乡”的中央政策号召所致。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与沪宁杭工业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哪个发展条件稍差
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比较。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知识技术人才丰富,经济腹地广阔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地理区位优越,濒临港澳,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是著名的侨乡。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北部受秦岭阻隔,经济腹地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浙江省北部平原S市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下图表示S市三类产业比重变化
材料二?下表是S市主要产品出口状况(单位:万美元)
| 出口产品 | 2000年 | 2005年 | 出口产品 | 2000年 | 2005年 |
| 机电产品 | 16495 | 108321 |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 | 259 | 3223 |
| 高技术产品 | 1391 | 13830 | 纺织纱线、织物及物品 | 47465 | 426685 |
| 医药品 | 6496 | 15340 | 服装及衣着附件 | 39166 | 157287 |
| 汽车零件 | 162 | 12176 | 床垫、寝具及类似品 | 2211 | 7250 |
| 轴承 | 1145 | 3509 | 茶叶 | 1309 | 6528 |

参考答案:
(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分),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2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分)。浙北平原,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农业发展的空间不大(2分)。但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经商传统,改革开放后非农产业发展更快(2分)。90年代后期该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则是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2分)
(2)各类产品的出口均不断递增(2分),但内部结构仍不平衡(2分)。
产业结构升级总体较好,机电、高技术产品和医药等高端产品增速比较快(2分),但升级过程较慢,原有的主导产业——纺织也保持了高增长率,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仍是纺织业产品(2分)。
(3)可以发挥集群优势:共享基础设施;便于管理(或降低管理费用);相关产业的集聚还便于信息、技术交流;节省运输费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等。(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本题解析:
(1)看清图例,分别对比各年数据的大小的变化,使用恰当的语言对其变化进行描述。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该地区各产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2)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特征。表中每种产品从2000年到2005年出口额都在增加,只是增加量有大小区别。从出口总量对比上又可得出该地主导或者优势的产业部门。
(3)图中有明确的信息,就是若是单个企业,其独享基础设施、技术信息、管理、市场等,若企业集聚,多个企业就可以共享上述生产要素,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球运动及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