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地理题《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12-22 06:26:09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1997年至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南粮北调”逐渐演变成“北粮南调”。下表为1997年至2007年我国粮食增产省份和减产省份统计表(单位:亿斤)。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较之北方,南方省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组合条件较差 B.耕地减少幅度大 C.耕作经验缺乏 D.生产技术落后
| 小题2:伴随南方省份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耕地利用方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A.土地肥力不断降低 B.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 C.耕地单位产值提高 D.平原面积不断缩小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充足,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水稻土是肥沃土壤,水土组合条件好,A错。南方地区耕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技术水平高,C错、D错。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快,工业和城市、交通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多,导致耕地大幅度减少,粮食减产,B对。 小题2: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C对。这种变化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所以土壤肥力不会下降,沙漠化会减轻,平原面积得到保护,不会因荒漠化,或水土流失而减少。A、B、D错。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4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区域年太阳日照时数图,图中A、B两地是我国重要的苹果产地。
 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有来自于祁连山北坡的碎屑物质。 材料三:在内蒙古地区,“沙草有机模式”就是在沙漠当中种植沙生植物,在绿化沙漠的同时,有机草料用于饲养,产品为牛奶及各种奶制品,牛粪还肥于土地,种养结合。 材料四:黄土高原农业广泛选择地膜覆盖技术,它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防风沙,减轻病害的作用等作用,但地膜覆盖栽培中也有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地膜的残存碎片影响较大。 材料五:A省果农利用麦秸、稻草、玉米秆、杂草等有机物质,覆盖于果园中树盘、树行。覆盖厚度在15~20 cm,一般连续覆盖3~4年为一个周期。再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地,然后继续覆盖上述有机物质,但覆盖时应避开2~3月份。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叙述祁连山北坡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6分) (2)据材料三,对于“沙草有机模式”,你认为是否该大力发展?说明理由。(6分) (3)据材料四,试判断残膜可能有哪些不利影响。(4分) (4)为什么覆草应避开2~3月份?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有哪些有利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祁连山北坡的碎屑物质被河流带至中下游地区(2分),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南方向搬运,(2分)受太行山等山脉阻挡,风速降低,粉尘沉积。(2分) (2)应该发展。 经济:形成饲料种植、养殖和乳品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2分) 社会: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2分) 环境:加强绿化,治理沙漠,并牛粪还肥于土地,提高土地肥力。(2分) 不应该发展。 大规模种草,会开发地下水并进行灌溉,破坏地下水源;(2分) 在沙漠区发展草场,比在草原区的牧场效益更低下;(2分) 沙漠区搞牧业会产生牛羊粪便等亦会产生环境污染;(2分) (3)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2分)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2分)(土壤透水透气性能降低)阻碍水肥运动。(2分)(任答两点4分) (4)2~3月份覆草会影响地温回升。(2分)?有利的影响:①减少水分蒸发;②防止水土流失;③调节土温;④提高土壤肥力;⑤防止杂草生长;⑥减轻病虫害;(答对3点即可,共6分)
本题解析: (1)碎屑物质的搬运主要通过流水和风力实现。祁连山北坡的碎屑物质被河流带至中下游地区;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南方向搬运;受太行山等山脉阻挡,风速降低,粉尘沉积于黄土高原地区。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沙草有机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所以该问题可以从其两面性,任选其一进行分析说明。积极方面,该模式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调、统一,可以大力发展;消极方面,该区域干旱缺水,大规模种草,必然导致导致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破坏地下水源,在沙漠区发展草场,比在草原区的牧场效益更低下,沙漠区搞牧业会产生牛羊粪便等亦会产生环境污染。 (3)残膜留于土壤中,随着其分解,有害元素造成土壤污染;其分解需时长,会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水肥运动,进而导致土壤贫瘠。 (4)A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2~3月份,气温回升,土温随之上升,如果此时覆草,会影响地温回升。有利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降雨集中,所以覆草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土温,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图5回答20—21题。
 小题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
小题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甲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乙地在我国长三角。热量充足。所以选择B项。
小题2:乙地在我国长三角,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都是该地的特征。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随着西部开发的实施,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已逐渐成为我
国花卉产业带。据此完成题。
小题1:促使云南花卉产业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是(?)
①气候?②运输?③政策?④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2:与花卉生产强国荷兰相比,云南发展花卉的人文优势为(?)
A.交通
B.科技
C.劳动力
D.市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花卉的保质期较短,而从云南走向国际主要依靠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小题2:荷兰经济发展水平高,故在科技、交通和市场方面都优于云南,但云南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利于花卉种植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的基本信息判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影响,并能抓住我国和荷兰花卉种植业发展的条件的差异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