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①生物的生长?②大气的运动?③火山的爆发?④煤、石油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辐射。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表是我国某地正南朝向窗户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表,判断该时期(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正处于6月 C.白昼逐渐增长 D.黑夜逐渐增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阳光一直在正南方向射入,说明此地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越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图示时间第四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第五天有所增大,说明第四天为夏至日,整个过程为6月,B正确;第五天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图示时段内白昼先变长后变短,C、D错误,夏至日接近地球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A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中MQ、MN、NQ分别为晨线、纬线、经线的一部分,P点的纬度为30°N,M与N的经度差为30°,此时M点的地方时为5点。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因为MQ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且M点的地方时为5:00,由此可知MQ应为晨线的一部分,则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并可以计算出MN纬线上各地的昼长为14小时,MN经度相差30°,可推知Q点的地方时为7:00,该地的昼长为10小时,可以看出M地的昼长等于Q地的夜长,说明两地的纬度相等,但半球相反, MN纬线在北半球,且在P地以北,故其纬度应高于30°;所以选择D选项。
【小题2】MN经度相差30°,NQ为经线的一部分,可推知Q点的地方时为7:00,该地的昼长为10小时,可以看出M地的昼长等于Q地的夜长,说明两地的纬度相等,但半球相反,因此可以判断Q点的纬度可能是35°S。因为M、P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此日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P地;此时北半球为夏季,故各地日出东北方,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南方;此时北半球各地随纬度增高,昼长逐渐变长,故P点的昼长应小于14小时,所以选择B选项。
考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组考查了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关键是学生充分掌握晨昏线、地方时、昼夜长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物体影子等基础知识,对已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晨昏线上地方时5:00,即可推断出为晨线,此纬线上昼长为14小时。M与N的经度差为30°,N即为7:00,NQ在同一条经线,即Q地方时为7:00,找到Q所在纬线昼长为10小时,判断出Q的纬度。其他对已学知识带入到题干当中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我国某城市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值时,北京时间是11时30分,该地经度是 ( )
A.127.5°E
B.112.5°E
C.123.5°E
D.135°E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当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值时为当地的正午12时,而北京时间为11:30分,即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早30分钟,故判断当地位置120°E的东侧7.5°,即当地经度为127.5°E。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计算。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当地正午12时的应用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并在适当位置标出远日点位置。
(2)地球公转至D点时,日期是 ,北半球节气是 。
(3)地球公转到 点时,天津是秋季。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 。
(5)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均出现极昼的是 。
(6)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自 至 期间。(填字母)
(7)地球公转从B→C的过程中,速度变化情况是
A.始终加快
B.先加快,后减慢
C.先减慢,后加快
D.始终减慢
参考答案:(1)逆时针 DA之间(2)6月22日 夏至 (3)A
(4)B (5)B (6)B D (7)B
本题解析:(1)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远日点在7月初。地轴偏向的一侧是近日点附近。(2)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地球的位置及节气。(3)本题考查地球公转位置及季节。(4)地轴偏向的一侧是近日点附近。(5)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6)太阳直射点从冬至日12月22日从南回归线向北一直到6月22日移动北回归线。(7)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