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①处地质构造为 在地形上成山岭的原因是
。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
天然气的是 。(3分)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3分)
(4)丙丁两个水文站测到 河流径流曲线更平缓是 (1分)
参考答案:
(1)海陆间水循环 雨水补给
(2)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②
(3)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丁
本题解析:
(1)图示中河流注入海洋,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 。所以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
(2)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所以地质构造为向斜。 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在地形上反成山岭。图中②处是背斜构造,是储油构造 ;③处是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所以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②。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地貌。丙位于河流中游,地形平缓,形成河漫滩平原。丁处位于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
(4)丙丁两个水文站,丁在下游河口处,地势更平坦,所以测到河流径流曲线更平缓是丁。
考点:海陆间大循环,地质构造及研究的意义,河流地貌类型及成因,河流水文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安徽天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该山主体部分由花岗岩组成,图a、图b分别是其主峰天柱峰和飞来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山上的岩石棱角很少,多呈浑圆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图a所示山峰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变质作用
B.沉积作用
C.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
E.沉积——断裂——抬升
F.侵入——隆起——侵蚀
G.板块碰撞——火山喷发
H.沉积——褶皱——背斜成山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此题借地貌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解决本题需掌握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安徽黄山、天柱山主要是花岗岩,其球状风化比较典型: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变质作用的例子有:花岗岩受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石英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片岩变质成板岩。沉积作用分为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流水沉积的例子:山区出山口附近形成冲积扇、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又称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风力沉积的例子有沙丘、沙垄,黄土高原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搬运作用也分风力搬运(如飞砂走石)和流水搬运(如泥石流的沙石俱下)作用。
2.此题已知山体岩石类型,要推测该山体的形成过程,属推理类试题,掌握此类题要先分析该岩石的形成过程,并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和内外力作用对地形形态的影响。天柱山主体部分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上升隆起并出露地表,再经过外力侵蚀而形成现在的地貌形态。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每空1分,共10分)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
甲 ,乙 、丁 。
(2)该地地壳受到了 方向力的作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图中丙处岩层是由 作用形成的;甲、乙、丁三处岩层相比较,最结实、坚硬的是 。
(4)如图该地区发现石油,应选择甲、乙、丙何处钻探 。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隧道,应选择在 (甲、乙、丙)的地下,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3)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 沉积 乙
(4)甲 甲 上拱岩层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理由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的岩层的弯曲判断,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丁处岩层断裂、错位,故判断为断层。(2)根据图示的指向标可判断方向,岩层的弯曲方向即为受力方向。(3)甲处位于背斜顶部,其顶部缺失主要从外力侵蚀的角度分析。丙处为上覆岩层,属于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乙处位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故岩性最坚硬。(4)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挖隧道应位于背斜结构,可从力学原理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地质作用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根据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判断地质构造,并结合地质构造在地质实践中的应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分析,注意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列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
B.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
C.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
D.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四个概念是所属关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而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下列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是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3.甲、乙、丙、丁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E.甲
F.乙
G.丙
H.丁
I.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G.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参考答案:1. C
2. A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甲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乙为地堑,由岩层挤压形成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丙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丁为岩浆活动,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1)岩石条件:石灰岩;(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3)水文条件:降水丰富;(4)生物条件:植被茂盛。
3.根据上题信息,对应正确的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渭河平原(地堑)、准噶尔盆地(风蚀地貌)、夏威夷群岛(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
考点: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及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种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