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图是沿东经108°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面问题。
1.①②地区的区域特征是2.有关④地形区农业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由于②地的阻挡而免受寒潮的侵袭
B.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种植双季稻
C.长江最大的支流流经①地区
D.①地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E.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F.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应退耕还林
G.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H.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寒潮是我国早春、秋冬季节的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大除海南岛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深受影响。②处是秦岭地带,是我国多种自然分界线。由于海拔高并不适合种植水稻。汉江流经①地区。主要补给方式为降水补给。
2.④地形区为黄土高原,虽然沟壑多,但河网密度不大;地势不平坦;土壤流失严重,但土壤盐碱化不严重。
考点:中国地理地形剖面图
点评:本题通过我国地形剖面图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学生需全面掌握多条重要经纬线沿线的地理地形特征。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图“某沿海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题:
1.E点的海拔为:2.右图的剖面图与左图中的相对应的剖面线是
A.-10—0
B.0—10
C.10—20
D.-10—10
E.PE线
F.EF线
G.MP线
H.LN线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E点周围的等高线分布判断,E位于鞍部,结合E点周边的等高线分布判断,E点的海拔高度位于0—10米之间。
2.根据剖面图的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判断,该剖面图经过海区,地势两边高,中间低,且该剖面线经过地区中间地势最低处海拔低于-20米,故LN连线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等高线图示的局部地形的判断,并能结合等高线分布判断地形起伏,注意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年日照时数是指一年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读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完成下面3题。
1.影响甲、乙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2.关于丙地自然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3.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差异
B.地形差异
C.大气环流的差异
D.白昼时间的差异
E.盆地地形,气候干燥
F.纬度低,降水多
G.纬度低,气温高
H.海拔高,多晴朗天气
I.甲地因日照强,而种植业发达
G.乙地因日照弱,不能发展林业
甲、乙两地因自然条件影响,种植业均不发达
乙地草场面积广阔,畜牧业发达
参考答案:1. C
2. D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综合分析。
1.太阳辐射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甲处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故年太阳辐射强,而乙位于热带雨林气候,故终年高温多雨,年太阳辐射弱。造成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2.丙位置为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故海拔高,降水少,则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3.甲位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乙位于热带雨林区,雨林茂密,主要是林业发展。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青藏高原冬季、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小题。
1.下列四地中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2.导致该区域日照时数较长的主要因素是
A.①
B.②
C.③
D.④
E.太阳高度
F.地形
G.昼夜长短
H.人类活动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h,1 000h),冬、夏日照时数差为(200h,300h)。同理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h,200h)、(100h,200h)、100h,因此冬、夏日照时数差最大的是①地。
2.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①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由于该地海拔较高,相对于同纬度而言该地日出早,日落晚,因此日照时数较长。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虚线、实线的含义,知道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右图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 )

A.P为山坡上的洼地
B.Q为山坡上的隆地
C.P为山坡上的小丘
D.Q为山坡上的小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