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A.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森林资源 |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根据表格资料反映②位于135°E附近,位于我国最东端。
小题2:③为我国最北端,位于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故河流能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小题3:④端点位于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新疆,降水量少,但西北地区受北冰洋水汽影响,降水量较多,A错误。农业分布于绿洲地区,C错误。北部地区的河流有春汛,D错误。故选B项。
点评:知识性试题,难度较低。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该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小题2: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小题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河流及读图分析能力。
小题1:读图知,该观测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故B错;河流径流量基本和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故雨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来源;4、5月份降水增加,但径流量并未增加,C项所述不够严密;丰水期时河流输沙量较大,D错。
小题2:由图知,该河降水集中的月份河流含沙量较大,说明该地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故选B。
小题3:水土流失易导致下游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蓄洪能力下降,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不利丁内河航运.还易造成决堤泛滥,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题。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
D.过渡放牧
E.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F.人类活动
G.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H.气候变异
I.过度放牧
G.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参考答案:1. A
2. B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这就导致了地貌上是以沙漠和戈壁为主,地表存在着大量的沙源,正是因为气候干旱,所以其植被稀少,加上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西北风),为荒漠向东向南的扩展提供了物质和动力条件。
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只是起到了较小的作用(大约10%左右),真正起决定作用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过程中第一大人为因素则是过度打住樵采,因为西北地区本身气候干旱,植被就稀少,人们为了解决其生活用能问题就大量砍伐本来就极其稀少的植被,这无疑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
考点: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点评:本组题要求考生熟悉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并且要明白自然因素在土地的荒漠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为因素,特别是在三个过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试题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是太在,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24分)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山地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东北部则为冲积平原。本区喀斯特地貌较为丰富,如瑶琳仙境、金华双龙洞等。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洞内钟乳累累,景色迷人。“喀斯特”原本是迪纳拉山脉西北部高原的
地名,十九世纪末,西方学者鉴于喀斯特高原上石灰岩侵蚀地貌最为典型,遂以“喀斯特”命名这种地貌,并得到国际上的通用。

材料二: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和港口,位于墨累河口附近。
(1)据材料一分析:图5中a、b、c、d四地,哪个地区水土流失现象可能最为严重?
简要分析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试推测:图6中喀斯特高原的地形特征和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及这种灾害可能频发的季节,并简要说明理由。(12分)
(3)根据材料二的图8分析:阿德莱德市的石化工业区应该布置在A、B、C、D、E中何处?并阐述判断
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c(2分)? c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崎岖,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2分)
(2)崎岖不平的高原,地面起伏大;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一般在500~1500米之间(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给满分4分)?滑坡、泥石流等(2分)?冬季(2分)?此处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于冬季,而雨季则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分)
(3)D处(2分)?理由:①此地为地中海气候,处于盛行西(北)风的下风向;(2分)?②处于河流的下游;(2分)?③位于郊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广东省图”,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9分)
材料1: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 构成比例 行业名称 | 增加值构成(%) | ||
| 1998年 | 2001年 | 2004年 | |
| 新兴产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 35.4 | 40.1 | 41.1 |
| 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 23.8 | 20.6 | 15.24 |
| 潜力产业:森工造纸、医药、汽车 | 2.0 | 4.6 | 6.65 |
参考答案:(1)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
(2)变化: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农作物品种多样化(增加);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或出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
(3)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劳动力资源丰富;著名的侨乡之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沿海交通便利。
(4) 大量占用耕地;城市和工业高度密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多,社会治安压力大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1)直接从材料1的表格资料分析其产业增加值的变化。(2)从材料2反映1980年以前,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而1980年以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以经济作物为主,种植结构多样化。(3)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矿产资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4)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从环境污染、交通、住房、就业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区域地理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