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A.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 B.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 C.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 D.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材料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E的地方时。
小题2:11月17日,位于9月23日—12月22日之间,故公转轨道应位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
小题3: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纽约时间为西五区,西五区区时较东八区西面13个时区,故时间应较北京时间晚13个小时。故计算西五区区时为11月17日6时36分。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北京时间的含义、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之间;掌握区时计算的一般方面: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6月某日,M、P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两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M在P东北方向
B.M在P西北方向
C.M在P东南方向
D.M在P西南方向
小题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A.区时相同
B.同在西半球
C.线速度相同
D.同在大陆西岸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通过读图,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图的信息:①在6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故M在北半球,P在南半球(日出和日落太阳高度角为0);②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当地地方时12时),故M和北京时区的中央经线同为120°E,而当北京时间为13时,P地13时,故P地的经度为130°E。综上选A。
小题2:根据上题的判断,M和P经度分别为120°E、130°E,排除A、B、C,由于M、P一北一南,最可能它们的纬度数相同,故线速度相同。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为某时刻的晨线位置示意图,读后回答各题。
小题1:这一天最接近
A.劳动节
B.教师节
C.国庆节
D.元旦
小题2: ①、②、③地的地方时
A.①地的最早
B.②地的最早
C.③地的最早
D.三地相同
小题3:此时,纽约时间(西五区)时间为
A.3点
B.16点
C.17点
D.18点
小题4:关于①、②、③地这一天的昼长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昼最长
B.②地昼最长
C.③地昼最长
D.三地相同
小题5:关于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 > ②
B.① > ③
C.① = ③
D.① < ③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小题1:图示晨线分布越往北昼长越短,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晨线与经线大约呈近20°夹角,故判断接近冬至日(12月22日),故选D项。
小题2: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小题3: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120°E,则地方时为6点,则计算西五区时间,较120°E晚13个小时。
小题4: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越往南昼越长。
小题5:图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南回归线上两侧递减,而③地的纬度未知,故②③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能比较,但①③纬度相同,故① < ③。
点评:适合高一应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下面问题1.该地的经度约为2.该日可能在:
A.120°E
B.125°E
C.115°E
D.110°E
E.11月
F.9月
G.7月
H.5月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卷分析:
1.根据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当地的昼长10小时,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1:40,而正午时间为当地12:00,即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早20分钟,说明当地位于北京时间的东面5°。
2.根据该地的昼长为10小时,我国沿海地区出现昼短夜长,故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可能为11月。
考点:本题考查时间问题计算。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正午时间和昼夜长短。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判断正确的是(?)
A.b在d东方
B.d比a纬度高
C.c在b东北方
D.a比b昼夜长短变化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示中心极点为北极,故自转方向呈逆时针,从d点看b点与自转方向相反,为向西,A错误;a点距离北极点较d点近,故a点纬度较高,B错误;c点距离北极点较b点近,故c点位于b点的北面;从b点看c点,与自转方向一致,故c点位于b点的东面,故C项正确;a点纬度较b点高,故a点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b点大,D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大气的热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