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12-26 23:55:36
【 大 中 小】
1、填空题 读下图,完成有关要求。(8分)
 (1)A点的经度是_____,纬度是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_地。 (3)按照地球上五带的划分,①地属于_____带,②地属于_____带。 (4)判定:③地在④地的_____方向, ②地在④地的_____方向。
参考答案: (1)90°E,60°N (2)①、④ (3)北寒 北温 (4)正北 西北
本题解析: (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据图可知:A点的经度是90°E,纬度是60°N。 (2)我们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①地;有阳光直射的是④地,该点位于北回归线上;①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3)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据图可知:①地属于北寒带,②地属于北温带。 (4)地图上定向的方法很多,对于一般地图,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图可知:③地在④地的正北方向,②地在④地的西北方向。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图中OP为昏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每小题4分)
 (1)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日、时)。 (2)下列光照图(斜线部分表示黑夜)所示日期与上图中一致的是( )
 (3)用折线在图中画出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4)图示所对应的时间( ) A.地中海地区阴雨连绵 B.我国西南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C.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D.长江中下游正值梅雨季节
| (5)一架飞机从c点飞往a点,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6)六个月后b点的昼夜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月22日24时或12月23日O时 (2)C (3)画图略。(准确绘制0°、66°34′N两处的数值) (4)A (5)沿经线圈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 (6)昼短夜长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图中OP为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时,故30°E为18时,则北京时间为24时。根据图中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故为冬至日,12月22日,则此时 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24时或12月23日0时。 (2)由上题可知,此时为冬至日,图中A为6月22日;B为3月21日或9月23日;C为12月22日;D为6月22日,故C正确。 (3)此图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为66°34′,北回归线为43°08′,北极圈为0°。连接这三点的连线便是变化规律。 (4)此时为冬至日,地中海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多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北印度洋上洋流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呈逆时针方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在6月份。 (5)由图可知,图中c点与a点相差180°,故位于同一个经线圈上,应沿经线圈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走极地航线。 (6)此时为冬至日,6个月后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图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到达该地区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 A.红外线波段 B.紫外线波段 C.可见光波段 D.X射线波段
|
小题2: 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但太阳辐射量差异明显,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气象
C.下垫面
D.大气环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太阳辐射按波长可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可见光都可以到达地面,故选C。
小题2: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纬度相当,排除A;题干中提到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可以推知该区域气象和大气环流状况差异不大,排除B、D两项;自a至b,该区域海拔大致呈降低趋势,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是下垫面。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此日节气为________,此时地球正在靠近公转轨道上的 (近日点或远日点)。(3分)
(2)该日至中国国庆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比较A、B、C、D四地自转速度的异同 。(3分)
(3)分别说出该日A、D两地的昼夜长短情况。(2分)
(4)此日A、B、C、D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____。(2分)
参考答案:
(1)23°26'N 夏至 远日点 (3分)
(2)先减慢(到最慢)后加快 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D>A>C (3分)
(3)A地昼长夜短, D地昼短夜长。(2分)
(4)A C(2分)
本题解析:
(1)光照图中判断节气可以有两个方法:一是根据极圈的特点,二是根据直射的纬度。从图中可知,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故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接近远日点7月初。
(2)从6月22日到国庆节10月1日期间,地球公转经过了7月初远日点附近,为速度最慢的时候,所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为先慢后快。地球自转速度分角速度和线速度,自转角速度的分布特点是除南北两极点外各地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同,所以四地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的分布特点是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与四地的纬度有关。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
(3)太阳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北回归线上即A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白昼最长的为C地。
考点: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 ]
A、赤道上森林覆盖率高
B、赤道上云雨天气比北回归线上多
C、赤道上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上长
D、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