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A.④—⑤—⑥ B.②—③—④ C.①—⑦—③ D.③—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A、B由岩浆直接形成,但A并未出露地表,故A为侵入型岩浆岩,典型代表是花岗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典型代表为玄武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根据题意,图中景观为花岗岩地貌,属于图5 中的A,所以选A项正确。
【小题2】该景观由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受外力风化、侵蚀、堆积而形成;图中①②为冷却凝固,③为堆积,④为固结成岩,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⑦为地壳抬升,经分析C项正确。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1) 图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甲?,乙?。从地形上看,甲:为?,乙处为?;其形成原因是甲处?,乙处?。
(2) 丙处是否适合建水库??,简要说明其理由?。
(3) 图中字母表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循环,其中a表示的环节是?,d表示的环节是?。
(4) 能够完成图中b功能的是?(?)
A.我国的冬季风? B.我国的夏季风? C.干热的山谷风? D.未登陆的台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水的拦蓄和利用,以色列几乎把每一滴雨水积存起来。
(5) 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是对图12中水循环??(填写字母)环节产生影响。
(6) 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的矛盾是
A.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C.水资源地区使用不均
D.农业与工业的用水不均
参考答案:(1)向斜(1分)?背斜(1分)?山岭(1分)?谷地(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容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1分)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1分)
(2)丙处不适合建水库。(1分)此处是断层,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会对水库大坝构成威胁,并且丙处在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1分)
(3)海陆间(1分) 蒸发(1分)?地表径流(1分)
(4)B(1分)?(5)d(1分)?(6)B(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水循环。(1)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从地形上看,甲处中间高,周围低,判断为山岭;而乙处中间低周围高,判断为山谷;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理由。(2)图示丙处为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地壳运动较活跃,故不易建水库。(3)图示水循环联系海洋和陆地,故判断为海陆间循环。图示a环节为海洋水汽蒸发;d为陆地的地表径流。(4)图示b为水汽输送,把海洋水汽从海洋上空带到陆地上空,故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符合。(5)对雨水的拦截属于影响地表径流环节。(6)拦截和利用雨水,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小题2】为了对三清山进行准确地景观数据获取、格局分析、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等研究,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GIS
B.RS、GPS
C.GIS
D.RS、GPS、GIS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花岗岩是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再经外力的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形态。选C正确。
【小题2】主要用到GIS和RS技术;RS是遥感技术,可准确地获取三清山景观信息;GIS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格局分析、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等研究的过程。选A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和“3S”技术。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小题2:与黄河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该农业区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应是山麓冲积扇地形,A对。河流沿岸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不在山麓地带,B错。河边滩地受河谷地形影响,呈条带状分布,不是扇形,C错。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D错。
小题2: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太阳辐射强。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弱。该区的优势条件是太阳辐射,B对。热量、水资源、土壤没有明显差异,A、C、D错。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该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 问题。(11分)
(1)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 _,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5分)
(2)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2分)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 ,其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5分)冲积扇(1分); 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1分)河谷呈“V”字形(1分)。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1分)河床横剖面呈槽形。(1分)
(2)(2分)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1分)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1分)
(3)(4分)沿河、沿海岸分布(1分);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3分)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对比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以及其中所含等高线地形图,考查流水的作用、农业用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因素。
(1)根据等高线,C处处于河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A为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形。
(2) 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小。林地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开垦耕地使土质疏松,山坡毁林开荒更会加重水土流失,河流含流量增大,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减缓,泥沙沉积,最终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3)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聚落沿河沿海分布,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考点:1、河流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2、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带来的影响。3、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因素。
点评:该题既考察了自然地理的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又考察了人文地理的聚落的分布,还考察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人口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