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7 00:40:07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总产量的持续增长,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调整农业结构 B、扩大粮田在耕地中的比重 C、扩大耕地面积,开垦宜农荒地 D、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20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珠江三角洲),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两次产业转移中,珠江三角洲转入和转出的产业主要以 A.原料指向性产业为主 B.动力指向型产业为主 C.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为主 D.技术指向型产业为主
| 小题2:对第二次产业转移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产业转入区具有交通、资源、科技等区位优势 B.资源枯竭、劳动力价格下降是造成产业转出的最主要原因 C.促进了产业转出区和转入区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D.可加快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及产业转移。 小题1:20世纪70-8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还较差,主要依靠改革开发的政策、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入;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需要产业升级,故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 小题2:第二次产业转移把珠三角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实施产业升级,D正确;迁入地的主要区位优势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A错误;利于迁入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但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重,C错误。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污染严重是珠三角产业迁出的主要原因,B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3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12分)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8分)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 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本题解析: (1)从气候特点分析,该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使中上游地区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从地形特点分析,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洪水汇集时间短,因此需修建水库蓄水调节,既能防涝灾,也能防旱灾。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且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导致排水不畅,因此需要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一方面是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适应耐旱环境,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另一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第三,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灾的能力。 (3)河源地区的开发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会增加,使河水污染;植被破坏会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水土流失加剧,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依据产生问题的原因,应采取应对措施,要合理规划,加强对旅游区的植被保护,并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对河水的检测,及时治理,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控制旅游人数,减少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4)应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因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多、科研机构多,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传统工业比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这样能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排放。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该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下面题。
1.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A.气候变暧,降水减少 B.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D.夏季风强劲,台风影响大 E.植树种草,抵御风沙 F.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G.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H.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1.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滥砍滥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符合的是C。 2.红色荒漠化是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的措施是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5、6题。 小题1: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
小题2:与“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人才基础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面临困难;不是国家科教文化中心、科技实力稍弱;
小题2: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狭小,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