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下图为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l)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2)简述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
(l)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本题解析:
(l)读图不难得出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地面沉降的原因一般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形采矿有关,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地面沉降与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关,该地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针对原因,防治措施应该从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地下水水位,提高植被含蓄水源等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我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有( )
A.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
B.维吾尔族、苗族、哈尼族
C.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D.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该题考查考生对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的了解程度,可以说是一道常识题。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资料,完成各小题。(13分)
资料1:中国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资料2: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

(1)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珠江三角洲作为产业转入区的原因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A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主要为? ________ 产业。(2分)
资料3: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读下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2)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 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分)
(3)90年代以来,“珠三角”的“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试分析原因。
?___________ _____?。(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3分)
A?劳动密集型产业。(2分)
(2)原因: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2分);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济格局(2分)。
(3)“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2分);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我国重要的粮食、糖料作物和蚕丝基地是
A.四川盆地
B.太湖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江汉平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3分)
(2)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5分)
参考答案:(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3分)
(2)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河套平原地区降水量比南北两侧偏少。从西向东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减小。河套平原地势低,处在南边黄土高原背风一侧,降水偏少。(5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全国的区域地理。(1)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有北部的阴山山脉、中部的河套平原和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2)图示等降水量呈自东向西递减,且图示河套平原地区降水量较两侧偏少,主要从夏季风的影响和地形的阻挡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