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某地区有一口150米深的矿井,采矿工人发现在井底每年能见到两次阳光,此井最有可能位于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因此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直射现象,回归线上一年仅一次。C正确。
考点: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太阳光照图(左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在左图上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2分)
(2)左图所示这一天,图中A、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 ;A、B、C三地的白昼长短关系是 。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纬度)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4)右图中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的时段是 (多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参考答案:(1)图略(晨昏线与夜半球各1分,共2分)
(2)B(1分) C>A=B(1分)
(3)23°26′S(1分)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1分)
(4)BC(2分,答对一个得1分)
本题解析:(1)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2)图示AB位于同一纬线上,故越往东日出越早,故B点较A点早看到日出。左图所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越往南昼越长;AB位于同一纬线上,故昼长相等。(3)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短;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短。(4)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及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二分二至节气,并利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基本方法的整理和归纳。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图中左图NA、NB分别是北半球某地树木MN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和最长的影子,AB与河流PQ段正好垂直;右图为P、Q两水文站测得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题。
【小题1】左图中河流PQ段的流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西南向东北
C.自东向西
D.自南向北
【小题2】若树的影子为NA时,北京时间为11: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自东向西流
B.该地位于长白山区
C.该季节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D.该地自然景观为温带草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NA、NB分别是北半球某地树木MN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和最长的影子,可判断3α和α分别是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3α=90°-(当地纬度-23°26′),α=90°-(当地纬度+23°26′);由此可算出当地纬度为43°08′N;该地在北回归线以北,物体正午时影子一定指向正北方;已知AB与河流PQ正好垂直,则PQ指示东西方向,P在西、Q在东;由河流径流量图示可看出,P点流量变化大,而Q点流量变化小,PQ两点间的湖泊对河流干流流量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以下流量变化减小,由此可判断河流由P流向Q,即河流自西向东流。
【小题2】若树的影子为NA时,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印度洋海区洋流顺时针自西向东流,A错;该地43°08′N此时北京时间为11:20,当地应在120°E以东,经度应是130°E,可能位于长白山区,景观以森林为主,B正确、D错;该季节是南极极夜期,不利于科考,C错。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如图所示日历,完成下题。
葵巳年八月十九 | |
今日7:25秋分 | |
记事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故排除AD;根据日历可知,秋分时北京时间为7:25,则12点所在的经线是171°15′W。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计算。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工业生产活动与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