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A.② B.③ C.④ D.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为长波辐射,图中②表示太阳辐射。
【小题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箭头指向地面,图中④为大气逆辐射。
【小题3】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通过吸收和反射,对太阳辐射削弱增强,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散发到宇宙空间的辐射减弱。所以箭头①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可能增强;箭头②为太阳辐射,可能减弱;箭头④为大气逆辐射,可能增强;箭头③为散发到宇宙空间的辐射,可能减弱。
【小题4】雨后天更蓝,说明空中没有云,大气散射作用,天空更蓝。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辐射。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辐射为0时表示日出和日落。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
A.6月20日 多云
B.6月5日 晴朗
C.3月22日 多云
D.3月12日 晴朗
【小题2】该地可能位于( )
A.南沙群岛(105°E左右)
B.大兴安岭(120°E左右)
C.祁连山地(100°E左右)
D.帕米尔高原(73°E左右)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可以读出,此地当日昼长约为14小时30分,季节应接近夏至,排除C、D选项;图示日期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较小,且在13点左右出现了一个低值,说明当日云量较大,削弱了太阳辐射。
【小题2】 昼长约为14小时30分,日出时刻应为地方时4:45左右,而此时的北京时间为6:00,时间相差75分钟,和120°E的经度差接近20°,所以应选答案C。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春天傍晚,华北地区农民常在地里熏烟是为了
A.增加大气逆辐射,防止霜冻形成
B.驱赶鸟类,防止吞食物种
C.熏杀害虫,防止伤害幼苗
D.增加凝结核,多生露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右图中纬线横穿该国的北部和南部,经线纵贯该国的中部地区,且北部和东部临海,据此回答问题。1.该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2.某地各月平均气温都高于20°C,一月干燥,草原枯黄;7月湿热,植被茂盛,该地可能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E.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气候
F.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G.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气候
H.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国家。
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国家为埃及,其大部分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
2.结合题干信息判断该地受热带草原气候影响,且1月为旱季,7月为雨季,故判断位于北半球。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热力环流是由地面 不均形成的。
(2)图①中,甲地近地面气压 (低于或高于)乙地。甲乙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因为 力使风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
(左或右)偏。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或斜交)
(3)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
(4)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图中乙地夜间天气晴朗,则在初冬的清晨上学时人们会发现地上“下霜了”,请从地理角度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
参考答案:(10分)(1)冷热 (2)低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右 斜交
(3)a、b线段上的箭头,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4)夜间 (5)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本题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其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第(2)题,图①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中心,气压低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甲乙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风向右偏。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3)题,乙丙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中心,气温低,应为下沉气流,a、b线段上的箭头如下图所示。
第(4)题,图②吹陆风,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间。
第(5)题,图中乙地夜间天气晴朗,则天空中的云少,因此云层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在初冬的清晨上学时人们会发现地上“下霜了”。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成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的难点就在于画图,不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不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规律方法】热力环流及等压面的判读
1.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向山上,为谷风;夜晚相反
城市风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人为释放的热量多,形成热岛效应,气流上升气压低,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相反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判断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进而确定近地面的冷热状况: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凸向低处的为低压(如A、E、F为高压,B、C、D为低压);在近地面,气压高处气温低(如A地),气压低处气温高(如B、C地)。
(2)结合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判断不同地点的气压高低。
(3)确定空气流向,要注意高空与近地面风向与受力的差异。
(4)气压高、低是针对相同海拔高度不同位置相对而言的,因此在热力环流系统中“高气压”数值不一定大于“低气压”,气流并不总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生态问题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