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小题。
1.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该地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1%
B.20%
C.19%
D.21%
E.土地沙漠化
F.水土流失
G.土壤盐碱化
H.温室效应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未利用地20%减去不适宜地1%。
2.根据图示的信息,该地区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多低山丘陵;且位于季风区,多暴雨;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看,大量宜林、宜牧地开垦成耕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并能结合我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内容综合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相关地区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荷兰国家和我国江苏省位置图。?
材料2:
荷兰70%的花卉生产采用温室栽培,温度、湿度、光照、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大部分生产企业应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
材料3:
近年来,苏州光电产业、新医药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兴起,苏州软件园被科技部评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软件产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行车时间不到1小时,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约1.5小时的汽车行程。
材料4:
荷兰的风车和拦海大坝(见下图)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景观和世界文化遗产。2400千米的拦海大坝,使荷兰具有世界著名的围海造田景观。
1.据材料1图,比较荷兰和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2,概括农业技术在荷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3分析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4说明荷兰所在的世界地域文化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荷兰和中国都曾经历了大规模围海造田的过程,江苏北部沿海的淮北盐场、海丰农场、盐城麋鹿自然保护区均为围海造地而来。请分析围海造田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沿海地区。荷兰位于欧洲,西临大西洋(北海),与德国等为邻;江苏省位于亚洲,东临太平洋(黄海),与上海市等为邻。
2.高科技农业可以迅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可以发挥本国农民技术和生产经营优势,可以利用高科技生产无公害、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可以提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农田和太阳能等资源利用率。
3.靠近沪宁高速公路和上海浦东机场,与省内外乃至国内外交通便捷,利于人才和产品的出口;苏州是名城,高等教育、科技、经济都比较发达,具有良好的人才和高科技聚集基础;邻近上海,与上海的产业配套协作紧密、获取信息方便,市场。
4.荷兰属于西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分布面积最广;居民信仰基督教为主,通行英语;饮食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
5.围海造田可以扩大土地面积;可能会引起当地海洋潮汐运动状况的改变,造成海岸带的进退变化;可能会损害当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某山区人地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的空白圆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社会经济效益提高B.制约社会经济发展C.水土流失加重
D.水土流失减轻E.农林牧综合治理F.毁林开荒G.粮食单产提高
(2)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我国东部北回归线附近某地区发生上述恶性循环,能否形成沙漠?试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图最下面的填F,然后按顺时针依次填C、B,右图左下角的圆圈填E,然后按逆时针依次填D、G、A。
(2)实现农林牧的综合治理
(3)不能。我国东部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风从太平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给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湿润气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
A.人口和贫困
B.过垦、过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商业性定居牧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如图可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下图和相关资料,回答问题。(26分)
?

材料一?非洲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 8 )
材料二? l963 年,图中湖泊面积2. 5万平方千米,但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到 2007年,该湖面积减小到2000平方千米,不足原来的1/10 。
材料三?人口、贫穷和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非洲的主要问题。据统计,非洲西部育龄妇女平均生育人数5. 8 人,人均年收入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 2,不合理的开发和对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加剧。
(1)据图描述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的变化特征。(6分)
(2)简要分析造成图中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6分)
(3)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分析甲、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 8 分)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试提出该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分)
参考答案:
(1)(6分)由南向北递减;(2分) 南部降水变率大,北部变率小;(2分) 西南部降水最多,变化最大.(2分)
(2)(6分)①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加剧;(2分)?
②上游河段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2分)?
③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湖泊淤塞严重。(2分)
(3)(8分)①甲地地势平坦,降水丰富,水源充足,热量丰富,(2分)?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2分)
②乙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但光、热充足,水源较充足,(2分)?有利于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或畜牧业)和旱作农业。(2分)
(4)(6分)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合理开垦和开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⑤加大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斟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本题解析:
(1)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和更替分析分布大势,根据等降水量线的疏密描述空间变化规律,根据数值的多少描述最多最少地区。图中等降水量线总体按东西方向延伸,说明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南部等降水量线较密集,北部等降水量线较稀疏,说明南部降水空间变率大,北部变率小;从数值可以看出西南部降水最多变化最大。
(2)湖泊面积减小无非是水量减少或地壳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从时间范畴和变化速度来看,主要是水量减少造成湖泊面积减小。从自然原因分析,主要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从人为原因分析,应该是人口激增,用水量过大,导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和对植被的破坏,使植被的涵养功能减弱,导致了水土流失湖泊淤塞严重。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乙两地最大的差异是气候的差异,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作物种类、产量等。甲地降水丰富水源充足,结合非洲区域地理知识可知,甲地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 乙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由于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热充足,附近有河流湖泊,水源较充足,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和旱作农业。
(4)该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该地区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育龄妇女平均生育人数5. 8 人,经济落后,社会贫穷,发展方式粗放,环境破坏严重,因而存在人口、贫穷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集约经营,同时要协调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