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水的运动》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A.降水丰沛,瀑布流量大 B.位于国界,位置较险要 C.海洋性强,水量较丰富 D.地势平坦,河流数量多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国家分布的信息看,R山位于北半球、西半球,A错;根据经纬度位置,R山位于珠穆朗玛峰的西南,B对。从题干信息看,R山海拔为2180米,该山位于热带气候区,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山顶不可能有大面积冰川覆盖,C错;R山位于美洲板块内部,不处于六大板块的消亡边界,D错。
【小题2】R山被誉为“瀑布之乡”的原因有: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沛,瀑布流量大;山地地势起伏大,瀑布落差大。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循环环节所对应的图中字母是:蒸发——________,降水——________。
(2)图中丁→甲→丙→丁形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循环,该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________能。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水循环的________(填字母)环节。
(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有________。(填字母)
A.联系四大圈层,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C.使陆地径流减少,海洋蒸发减少
D.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参考答案:(1)A;B
(2)海陆间;太阳辐射
(3)C
(4)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三江平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三江平原
A.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是主要发展方向
B.与东欧平原的形成原因相同
C.冻土层广布是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D.人均耕地面积大但机械化水平低。
小题2:在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过程中
A.①在增大
B.②在增大
C.③季节变化增大
D.④在增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三江平原主要是流水冲积作用形成,东欧平原是冰川侵蚀和冰水沉积的结果。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热量不足。三江平原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不仅是三江平原,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小题2:湿地还具有蓄水、维持区域水平衡的功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是沼泽湿地变成耕地的过程,沼泽减少,水面减少蒸发减少,①减少;水面变成旱地,下渗②④当然会减少。由于湿地变成耕地,削减洪峰、保水性能下降,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大。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
A.①环节
B.④环节
C.⑤环节
D.⑦环节
小题2:“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
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④环节。选择B项。
小题2: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联系的是水圈;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联系的是大气圈;融化后渗入地下,联系了岩石圈;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联系了生物圈。选择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学生需明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2009年2月的澳大利亚,当东南部备受高温干旱和山林大火之苦时,东北部又遭受洪水侵袭,澳洲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据此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影像资料是通过 技术获取的。
(2)流经①处的洋流是 洋流,受这一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更加 (干旱、湿润)。
(3)试运用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解释2009年2月澳大利亚北涝南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2分)RS(遥感);
(2)(2分)西澳大利亚寒流,干旱;
(3)(6分)北涝:2月,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南移,北部受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带来降水);
南旱:2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本题解析:
(1)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是我们获取影像资料的重要方式,本题利用RS利于图中浓烟的飘散方向判断风向。
(2)据图可知: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该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寒流对所经过的地区能起到降温减湿,使得所经过的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
(3)2009年2月时是南半球的夏季,据图可知:A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因此高温多雨,形成洪涝灾害;B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时随着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这里,高温少雨现象,形成旱灾。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大气的热状况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