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A.春分日5个保护区可以同时观测星空 B.夏至日a保护区和e保护区的日出方位相似 C.d保护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c保护区的时间约为1个月 D.b保护区和e保护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间有18小时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黑暗天空保护区是为了避免人为光源对天象观测造成影响而设置的保护区,为了更好的观测天象,大气透明度越高越好,为了避免城市灯光干扰,应远离城市。故C正确。
【小题2】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若上述地区可同时进行观测,其地方时时差应小于12小时,才能保证同时处于夜半球。其中a地与e地时差超过12小时,故A错。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方位均相同,故B正确。d保护区与c保护区纬度相当,C错。b、e两地时差约为5小时,因此两地处于同一天的时间大约为(24—5)19小时,D错。
考点:地方时计算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该表为“6月22日四个地区的昼长比较”,读表完成22~23题。
【小题1】四地位置自南向北的顺序为
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甲丙丁乙 D.丁甲乙丙
【小题2】四地中,线速度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所以甲地位置最北,乙地位置最南,由南往北排序为乙丁丙甲。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白昼时间距离12小时越大,离赤道越远,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甲地距离12小时,相隔4小时,纬度高,线速度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下图回答问题。(6分)
(1)按东、西半球部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 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 点。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小时。(2分)
参考答案:
(1)西(1分);6(1分)
(2)北(1分);东经60°(1分)
(3)11(2分)
本题解析:(1)因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东经160度E,读图中经度可知阴影部分主要位于西半球,又因甲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上,赤道上始终是6时日出,所以甲地的地方时是6点。
(2)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太阳直射北半球,又因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根据甲地经度是30°W,地方时是6时,所以直射点的经度是60°E。
(3)此时乙地正好处于日出时刻,其地方时是6时30分,那么昼长应是11小时。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日全食发生时(20090722)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小题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小题3】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与太阳距离太远
B.宇宙环境不安全
C.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知,该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为太阳,故应该为太阳系;图中有地球和月球,故还应该有地月系,故图中有2级天体系统。
【小题2】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图中甲位于远日点附近,故为夏至日。
【小题3】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是因为月球上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月球的自转周期近似等于一个月,但是我们却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一面看不到,是因为月球的公转周期也是近似一个月,这种自转叫受线自转,就好像地球这面有一根绳子拽着月球一样。所以月球昼夜交替是一个月。
考点:该题考查天体系统、地球公转和生命存在的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经纬方格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地位于( )
A.南半球,西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东半球
【小题2】乙地的坐标是( )
A.(50°N,170°E)
B.(50°S,170°E)
C.(50°N,170°W)
D.(50°S,170°W)
【小题3】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不考虑风、洋流等因素,
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一样快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我们通常以赤道(0°纬线)为分界线的,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分界线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160°E以东到20°W是西半球。据图可知:甲地的经纬度为60°N,170°W,所以甲地位于北半球 西半球,故本题选B。
【小题2】 根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据图可知:乙地的经纬度坐标为50°N,170°W,故本题选C。
【小题3】 在地球仪上赤道周长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所以甲、乙、丙处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纬度最低的船只,据图可知:丙地位于40°N,纬度最低,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